新冠肺炎疫情出现后,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决策部署和国资委相关指示要求,在通用技术集团的领导下,中纺院充分借鉴2003年抗击“非典”工作经验,**时间成立了医用防护材料及制品应急工作组,在除夕一早召开紧急会议,聚焦国家急需,坚定扛起央企责任,举全公司之力,协调联动内外资源,全线生产医用防护物资,竭力保障前线防护需求。
2月2日、3日,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先后向中纺院发函,先是将中纺
有了这份“军令”,中纺院勇担重任,一方面全力加速自有防护服面料的生产,另一方面整合北京、浙江、江苏、福建等地多家防护服面料生产企业和成衣加工企业,着力打通防护服产业链上下游,开足马力生产防护服、隔离服。截至发稿时,中纺新材料公司已累计生产符合国标的医用防护服面料75万米,可生产约25万件防护服;以浙江分院为主力,中纺院已激活面料产能超60万米/天,整合防护服、隔离服日加工能力新增超10万件/天;已完成面料收发110万米。2月11日-21日赶制完成9万件加强型隔离服,紧急运往武汉和全国各地抗疫前线。
四大成果
开足马力,全力生产防护服面料
新冠肺炎疫情出现后,中纺新材料公司充分借鉴2003年抗击“非典”工作经验,在天津市、武清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各供应商的全力配合以及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开足马力24小时不间断生产,很快实现了防护服面料持续稳定生产。1月29日大年初五,中纺新材料所需的各类原材料全部落实到位,比原计划提前1天投入到100万米医用一次性防护服面料生产任务中。目前,日产能已提高至近4万米,可满足1万多件医用防护服加工需要。已累计生产符合国标的医用防护服面料75万米,可生产约25万件防护服。
全面协调,激活社会面料生产资源
中纺院受国家工信部委托,排查筛选出具有相应资质或生产条件的面料生产企业30家,确认重点跟进企业15家,其中7家符合国标GB152 0173 3840-2009,1家符合欧标EN14126(浙江德清金乾新材料有限公司),1家符合美标AAMIPB70(浙江恒耀新材料有限公司)。在中纺院的技术支持和指导下,上述2家外标企业生产的面料顺利通过国标标准检测。通过整合防护服面料生产资源,总计激活产能超60万米/天,实现产量约30万米/天,中纺院浙江分院已签订合同380万米。
多方沟通,充分整合社会防护服加工产能
通过多方沟通联系,已整合全国范围内个体防护类服装加工企业信息46家,合计产能约20万件/天。其中具备医用防护服、隔离服加工资质的企业23家,合计产能超10万件/天;已具备二类医疗器械医用一次性防护服加工资质的企业12家,其余企业基本具备生产条件,中纺院通过技术支撑,全力以赴协助企业通过生产资质认证,拿到证书后即可生产。
高效配置,初步形成四大产业协同区域
通过有效配置资源,中纺院初步形成了从面料到服装全产业链的四大产业协同区域,以位于天津的中纺新材料公司为源头辐射北京、河北、山东、河南、东北区域,以绍兴为中心辐射浙江、江苏区域,以晋江为中心辐射福建区域,以东莞为中心辐射广东区域。
四大保障
“真的太不容易了!”了解情况的业内人士纷纷这样表示。疫情当前,防护材料需求剧增,防护服产业链多个环节存在流程过长、资源错配等问题。顺利取得“四大成果”的背后,中纺院拿出了“四大保障”。
积*协调各地方政府,为相关企业复工及原辅材料运输提供便利。
在工信部的支持下,积*协调地方政府,为企业复工、原料运输等提供方便,充分释放企业生产产能。截至目前,中纺院已先后协商帮助浙江德清金乾新材料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实现复工复产。
充分利用技术优势,为相关企业技术改造提供可靠技术支撑。
无论是面料生产企业,还是服装加工企业,转产转型加入医用防护服领域都绕不开技术改造。中纺院充分发挥行业技术优势,依靠科研开发基础和所积累的技术实践经验,为相关企业提供关键技术参数和技术服务支撑。在中纺院的指导下,面料、成衣企业在选择
此外,中纺院结合医用防护服产品的性能要求,主动协助防护服
牵头协调,为面料、成衣企业打通检验检测绿色通道。
目前,许多临时转型生产国标防护服的企业面临生产流程不清晰,检测时间跨度大,不能保证防护服快速生产等问题。在工信部、国家药监局及各省局、地方医疗器械检验检测机构等的大力支持下,中纺院全力打通绿色通道,协助面料、成衣生产企业尽快取得检验报告和相关资质证书。
另一方面,中纺院充分利用全产业链优势,由中纺标公司、中纺新材料公司对防护服面料
精准对接,将面料、成衣资源配置做到*优。
中纺院精准对接,成功实现面料企业与服装企业点对点供应,避免多家面料供应导致服装多次检测的问题,大大提高生产效率,为企业生产节省大量时间;此外,中纺院充分协调区域内部资源,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跨区域运输造成的高成本、低效率等问题。经过实践,中纺院实现了面料供应与服装加工资源的有效对接。
骐骥千里,非一日之功。64年来,中纺院始终秉承以科技支撑、促进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