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ui近,中国游客在日本扫货的“海淘热”报道引起热议,除去购买者的一些非理性因素,中国制造话题再次引发反思,也成为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热议的焦点。“中国制造2025”已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发展中国工业已经被列为中国发展的重头戏。作为世界工厂、制造业大国,咱们的产品如何转型升级?何时才能让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品牌,不再出口转内销?围绕上述问题,华西都市报邀请了官员、院士、企业家“问诊开方”。
专家问诊
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泰斗厉以宁
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泰斗厉以宁
厉以宁:制造个性化产品提供人情化服务
今年全国两会,参加小组讨论时,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泰斗厉以宁说,不久前他到河北沧州肃宁县去考察,才知道那里是中国**的裘皮城。厉以宁注意到,中国人买裘皮没几个人知道肃宁县,而更喜欢远赴欧洲的意大利。同样一件裘皮大衣,在意大利有了品牌价值,可以卖到十几万欧元,与中国的价差悬殊很大。
中国裘皮城服装业面临的尴尬,其实正是中国制造业尴尬的一个缩影。
“我们皮革的销路,主要是靠俄罗斯市场。”去年,俄罗斯经济下滑,中国的裘皮出口也受到了影响,这件事情给他带来了思考,他给对方又提出了两句话的要求,“把品牌打到国外,把顾客留在国内。”
厉以宁对裘皮城的寄语,更是在经济新常态下,对中国所有制造业的寄语,他希望“中国企业家们都制造出个性化产品,提供人情化服务,做到把品牌打到国外,把顾客留在国内,把生意做得更大,创造更多的价值。”
石碧:创新驱动是系统工程,机制要创新
“现在的企业是不是愿意投入研发?是不是真心愿意做**产品?”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石碧发问。
他眼中的创新驱动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机制体制的创新,还有传统习惯的改变、阳光规范的运行、公平竞争等。
他说,现阶段中国制造出现的问题,都是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他为中国制造业发展开出“要追求科学技术的进步,阳光运行、公平竞争、科学管理”等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