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利用动物毛皮的历史到底有多久,中国毛皮文化的源头究竟在哪里?这是很多人非常关心的一个重要课题。根据考证,笔者认为,人类的历史有多久,人类利用毛皮的历史就有多久。中国毛皮文化的源头在阳原。
一、阳原境内马圈沟等旧石器早期人类,zui早本能利用动物毛皮,从而开启了中国毛皮文化的历史。
阳原境内距今约200万年左右的马圈沟等旧石器早期遗址,是中国目前已知zui早的人类遗址,被考古界誉为远古人类的东方故乡。人类诞生之初,正值冰川期,不仅要与饥饿抗争,而且还要抵御严寒的威胁。其时,人类尽管毛发尚未完全退化,但仅靠人类自身稀疏的毛发不足以抵御夜晚的寒冷,更无法度过漫长的冬季。早期人类必须采集渔猎,并本能地利用动物毛皮御寒才能生存。其时,这里浩瀚的泥河湾古湖、茂密的植被、广袤的草原和丰富的泥河湾动物种群为人类的生存和进化提供了可能。所以,这里的先民,无疑zui早本能利用动物毛皮,亦zui早开启了中国毛皮文化的历史。退一步讲,即使同时期还可能有其它早期人类活动,但马圈沟等旧石器早期人类遗址所处纬度较高,利用动物毛皮御寒的必要性、迫切性更大。另外,早期人类所制造并使用的石器工具,zui主要的功能就是剥离兽皮、切割兽肉,也就是说,石器是zui早的毛皮工具。没有剥离兽皮和切割兽肉的需要,就不会有石片和刮削器等诞生。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的起源也就同时开启了毛皮文化的历史。
二、阳原境内旧石器中期侯家窑“猎马人”已具备原始加工毛皮的本领。十万年前的侯家窑人,已经具备了较为先进的石器制造技术,具有了制造杀伤力更强更为有效的狩猎工具。比如以皮条、树藤缠裹石球的“飞索石”,还有装有骨柄、木柄的石枪、石簇等等。这些工具的使用,意味着人类切割利用兽皮的技术相对有了*大提高,使其更好更快地加工兽皮、围裹兽皮以及穿贯头衣成为可能。
三、阳原境内旧石器晚期的虎头梁人已熟练掌握了缝缀原始毛皮服饰的技能。距今一万年左右,骨锥和骨针等毛皮加工工具,已经被虎头梁人广泛制造和使用,而利用这样的工具加工缝缀的动物毛皮或动物牙齿贝壳羽毛等装饰品,穿戴起来则更为舒适合体和美观,并富有情趣并便于伪装。如此,完全意义上的原始毛皮服饰已具雏形。
四、人文初祖黄帝在阳原发现了毛皮鞣制技术,为毛皮起源画上了完整句号,成为当之无愧的毛皮始祖。新石器时期,黄帝率部落迁徙到阳原境内,在桑干河边的盐碱地上意外发现了毛皮变软的奥秘,并将这一技术在各个氏族中广泛推广运用,同时在阳原建立了许多毛皮鞣制与毛皮加工基地。现今阳原境内的大盐厂、小盐厂、碱沟、碱洼、盐疙瘩等村落,就是当初毛皮加工基地的遗迹。这些古老的村庄应是中国zui早的毛皮加工作坊,当时从事毛皮加工的先民则是中国zui早的“毛毛匠”。
五、阳原“毛毛匠”创造了辉煌的毛皮传奇和灿烂的毛皮文化。
伴随着人类利用动物毛皮的全部过程,阳原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技艺精湛、享有盛誉的“毛毛匠”。据甲骨文及其他文献记载,商代已有皮革、制裘等各种手工业部门。周朝则设有“金、玉、皮、工、石”五种官吏管理日常生活用品生产;春秋战国时期,是“毛毛匠”的成熟时期,当时的“攻皮之工”已有“裘”等五个工种。阳原地处汉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交会之处,是我国zui早有建制的区域,其时,阳原毛皮产业应已具相当规模,毛毛匠的技艺应已相当精湛。公元前302年,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改革。封其长子赵章为代郡安阳邑君,负责管辖古代地。胡服骑射改革*大地促进了代地毛皮产业的发展,阳原“毛毛匠”精湛的技艺又为代地胡服骑射改革的顺利实施提供了重要保障。
公元前119年,西汉大将霍去病奉汉武帝之命,从代郡出兵,率五万多东路军将士征讨匈奴,他们身着阳原“毛毛匠”亲手缝制的毛皮战袍,深入大漠两千里,直达瀚海方凯旋收兵。从此,阳原毛毛匠的技艺便随着霍去病的英名而扬名于四海。
北魏太和二年和太和三年初春,孝文帝拓拔元宏与太皇太后身着轻裘,先后两次从帝都大同到阳原温泉行宫沐浴。期间,孝文帝接见了蠕蠕国使臣比拔,并把其朝贡的产于蒙古高原的珍贵毛皮,交由阳原“毛毛匠”为宫廷制作裘衣。
元代,是阳原“毛毛匠”规模化发展的鼎盛时期,阳原大地呈现出数千户工匠从事毛皮加工、毛纺生产和宫廷制衣的恢宏场面。朝廷在弘州设立了隶属工部的“弘州人匠提举司”以及所属专门为朝廷生产毛织品的“纳石矢局”、“毛缎局”;还设立了隶属徽政院和储政院的专门为宫廷后妃制作衣服的“弘州衣锦局”以及“弘州纳石矢局”。其时“收天下童男女及工匠”、“西域织锦绮纹工”及“汴京毛褐工”皆分隶弘州。元世祖时,弘州匠官以新制作的兔毛织西锦进献皇帝,被破格提升为弘州知州。
清末民初时期,阳原“毛毛匠”涌入张家口谋生创业,成就了北方皮都张家口的辉煌,也成就了中国毛皮产业这一时期的繁荣。张家口历任“张垣皮毛公会”、“皮裘同业公会”的理事长、会长大都是阳原人。当时,张家口有字号的大型皮坊有一半为阳原人所开。有关资料显示,在当时张家口从事毛皮业的3万多“毛毛匠”中,一大半是阳原人。
“张库大道”开通后,阳原县有1万多人远离故土,背井离乡到乌兰巴托和俄罗斯恰克图一带谋生,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毛毛匠”。这些人逐步在乌兰巴托定居下来,并大多集中在一条街上,形成了**的“阳原街”,阳原县成了全国闻名的“旅蒙侨乡”。
民国后期,张库大道停用。阳原“毛毛匠”向北京、天津等地延伸发展,并在京津各地打拼出了一片天地。
新中国成立后,原在北京、天津、张家口等地的阳原“毛毛匠”先后进入当地国办和集体办毛皮企业,大多数都成了当地毛皮企业的领导干部或技术骨干。各地皮毛厂的厂级领导几乎都有阳原人。
改革开放以来,阳原“毛毛匠”有了更为广阔的用武之地,全县毛皮产业走上规模化发展之路。现每年加工毛皮碎料达1000多吨,占全国毛皮碎料加工量的80%,被授予“中国毛皮碎料加工特色区域”荣誉称号。
阳原“毛毛匠”放眼全国谋发展,在北京、张家口、辛集、大营、浙江、海宁、深圳、香港等地都组建了自己的企业,有的把摊点摆到了俄罗斯。
在激烈的市埸竞争中,全县拼出了30多家在国内、国际颇有名气的大型毛皮出口企业,其中有自营出口权的公司已达23家,年出口创汇2000多万美元,产品远销欧美韩日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如今,阳原已成为全国**、世界zui大的毛皮碎料加工基地和京西北地区zui大的毛皮集散地。
纵观东方人类二百多万年的进化史,从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一直到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以及进入文明时代以来,阳原不仅经历了东方人类起源、进化、发展的全部历史,而且见证了中国毛皮起源、发展、创新的全部过程。阳原有中国毛皮文化zui久远的起源印迹;阳原有中国毛皮文化zui连续的原始积淀;阳原有中国毛皮文化zui完整的历史信息;阳原有中国毛皮艺人zui系统的传承技艺。故此,阳原是中国毛皮文化名符其实的发祥地和中国“毛毛匠”的传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