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福建晋江、广东东莞一样,台州温岭也是中国鞋业生产基地之一,而温岭鞋业发源地就在该市城北街道,并已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小企业共发展格局。近年来,温岭城北街道鞋业被授予“浙江省鞋业工业专业区”、“中国鞋类出口基地”、“中国鞋业名城”、“中国鞋类(运动鞋)出口基地”等称号。今年年初又被认定为“浙江省运动鞋商标品牌基地”。
“‘腾笼’能换上更好‘鸟’固然很好,但毕竟‘大鸟’有限。我们主要立足现在优质企业指导产业调整,做好升级文章,提升产业调整升级软着陆。”4月下旬的**,温岭城北街道办事处分管工业副主任李晨耀对《市场导报》记者道出了这席话。
自我反省:谁早转型,谁有主动权
今年3月来,台州博洋鞋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蔡建华愈发忙碌了。在他办公室一块黑板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近期接待日程表。正在或即将登门造访的客人,大多是来自欧美的客商。他们不远万里前来,是希望洽谈未来一年的合作。
这一客商云集的景象,放在两年前,蔡建华自己都难以想象。
如今,情况变了。在家门口每次洽谈,蔡建华和他的团队都能结合客商需求,迅速从周边供应商处找到合适材料,并通过自己设计中心在**时间内开发出新样品给对方验收。
现在看来,这种立足自主研发、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研发和生产模式,是博洋鞋业的法宝,也是其两年多来升级的基础动力。
博洋鞋业只是温岭城北街道推进鞋业产业转型升级战略中众多实践者的一个例子。早在一年多以前,城北街道便在“双转型”战略的指导下,因势利导,提出以发展制鞋产业为重点,推进传统产业走向规模化、品牌化和精细化。 2009年,城北街道政府委托中科院、中大院校以及鞋业专家深入当地,就如何推动鞋业升级展开专题研究,形成的《推进城北街道经济社会双转型研究》的成果,是温岭市**个研究产业升级专题报告,为城北街道乃至温岭市推进鞋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供*早的理论指导。
去年5月,城北街道迅速从全镇企业中选取102家民营企业作为试点,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步伐。面对传统产业,保持了清醒头脑,坚信谁早谋划,谁早出手,谁早转型,谁就主动。
未雨绸缪的理念与行动,让城北街道鞋业有了一份坚定的自信。
寻机破茧:推动转型,逆势升级
2008年10月,是台州飞鹰鞋业有限公司成立15周年庆典。
因为金融危机,厂庆变成了一次鼓舞士气、凝聚人心的动员大会。不久,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深入,没有订单的飞鹰鞋业不得不转入停工、停产的“冬眠期”,工人也带着20多天的长假返乡过年。
城北街道政府冷静地意识到,金融危机爆发后,企业洗牌速度加快,对企业形成的倒逼效应,可谓推动转型升级千载难逢的机遇。“因势利导,化危为机”,这是城北街道的决心,也是城北街道鞋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冲锋号角。
号角声中,飞鹰鞋业的管理层很快形成共识:对内,在设备与技术更新、流程改造和降低库存等方面加大投资,提升企业自身产能和产效;对外,利用自主研发和应用,走出去与品牌商、供应商一起重新找回市场。
很快,飞鹰鞋业的生产线进行了自动化更新,车间里电脑针车替代了直接劳动力。一台电脑针车可节省12个劳动力,工时则从原来30秒缩减为3至5秒。此后两年,飞鹰鞋业在生产线自动化更新上的投入超过千万元,不但没有萎缩,反而增资500多万美元。
台州新足鞋业有限公司通过升级设备、技术更新并加强研发与大品牌合作,业绩飘红。今年,新足鞋业又投入了100万元用于自动化生产线更新,目前该厂已拥有数条专业的自动化生产线。飞鹰鞋业在后湾工业区15亩地,投资达3000多万建成新厂房。博洋鞋业公司建立了自己的设计中心,开发设计人员达156 0190 2607多人,不到两年,产值便超过公司生产总值10%……
企业主动转型升级,政府在外部不断给予引导和助推。2009年来,城北街道成立鞋业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推动鞋业升级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选定转型升级试点企业和重点扶持企业,并根据不同时期的产业特点,适时推出“退、转、引、育”等特色举措,帮助企业转型升级。
城北街道财政每年投入资金用于鞋业宣传推广,帮助企业通过政策获取资金支持。今年4月13日,城北街道还出台了《关于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对企业在做强做大、推进科技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品牌建设、强化企业管理、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成效给予丰厚的资金奖励。
城北街道还通过“扩笼壮鸟”、“固笼育鸟”和“开笼放鸟”等一系列“笼鸟”战略,使鞋业产业布局实现大升级。鞋业的商标品牌战略,也使企业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成长。
发展模式:宁要“金凤凰”,不要“百病鸟”
在典型劳动密集型的背景下,阵痛被放大。
曾经,飞鹰鞋业不得不以零毛利、甚至负毛利研发设计和生产,目的就是配合品牌商促销、降价等刺激消费举措,用价格优惠和产品更新重新赢回市场。
然而,无论是阵痛之时还是阵痛过后,城北街道一如既往地坚持推进鞋业转型升级,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实现了新转机,鞋业产业转型升级驶入高速路。
数据和事实证实了这一变化。 去年,城北街道工业企业总产值有51亿元,其中制鞋业产值达近40亿元,同比增长19%,出口总额从60%提升至75%。
两年间,城北街道各类制鞋企业有1021家,其中运动鞋生产企业达690家,规模以上企业102家,年销售额达33亿元,占有32%的市场份额。投资5000万元以上企业增加至11家,投资3000万元以上达到20家。
两年来,有156 0190 2607多家中小企业精心打造自己的品牌,拥有注册商标436件。制鞋企业**名标数量激增连续3年位列全市**,**名标已是繁星满天。
两年来,城北街道鞋企研发实力迅速提升,具有研发环节企业有50家,还有30家鞋企建立了自由技术研发中心、实验室和品质监控系统等。
与数据不断刷新相同步,城北街道着力打造制鞋产业集群,也开始从物理上的量变转向化学上的质变,鞋业聚集效应更为明显,鞋业结构更趋优化,鞋业特色更加鲜明。总部基地、研发机构等平台建设,更是让鞋业集群化升级爆发出勃勃生机……
温岭城北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李晨耀对推动制鞋产业转型升级表现出*大的决心和信心,他说:“我们转型升级工作虽然开了好头,起好了步,但产业转型升级是漫长的过程。我们必须矢志不移,咬定青山不放松。”[next]
记者手记:脚踏实地温岭鞋业成功秘诀
制鞋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已难入许多地方政府的“法眼”。面对这样的情况,温岭城北街道并没有妄自菲薄,而是立足于已有的产业链基础,积*作为,主动出击,上门帮助企业解决问题,问诊把脉,对症下药,专门为一个产业制订政策,有针对性地制定鞋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城北街道还成立了鞋业转型升级的联席会议,提供一站式服务,为企业解决后顾之忧。
表面看来,城北街道的转型升级都是对现有产业“修修补补”,似乎不够显眼,但实际上,其做法有其智慧和内在逻辑。
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方式的转变成为各地的重点工作。地方政府希望通过大项目的引进、新产业的培育,带动产业的转型升级,这种思路本来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只盯前沿科技、朝阳产业,总想着要引进几个世界500强企业、培育几个新兴产业,对现有产业见死不救、不屑一顾,就不免偏颇了。
新产业培育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城北街道的实践告诉我们:立足于现有的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因“产”制宜,因“企”制宜,照样能推动产业升级转型,还可以避免产业空心化。
转型升级既要“赶时髦”,也要脚踏实地。既要抬头看天,也要低头看路。既要注重整体转型,又要有侧重点。要遵循产业的演进规律,因“地”制宜、因“产”制宜、因“企”制宜,不要简单地把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产业升级的“淘汰品”。应该充分分析现有产业基础,有针对性地帮扶企业走出困境。不要轻易放弃现有产业,不要过分好高骛远,以免到头来想升的没升上去,想要的没引进来,得不偿失。
抬头的一片天,是男儿的一片天。脚下那一块地,又何尝不是男儿的一块地?把现有的产业基础夯实,把结构调整好,亦不失英雄本色。这就是城北街道产业转型升级给我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