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变迁昭示新兴工业化国家成长
1994--2006年间,我国年进口额从1157亿美元上升到7916亿美元,进口商品结构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总体而言,我国进口商品结构变迁所体现出来的新兴工业化国家色彩日趋浓厚。**,初级产品在进口总额中所占比重明显提高,从1994年的14.23%提高到2006年的23.64%,提高幅度超过9个百分点。初级产品进口比重的提高又主要体现在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和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两类,前者所占比重从6.43%提高到10.51%,后者所占比重从3.49%提高到11.24%,从一个侧面表明我国作为“世界工厂”的作用明显上升。
为了保护我国环境,实行****原料战略储备,我们应当进一步增加进口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和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压缩使用国内木材、矿产。今年**季度我国从传统的煤炭净出口国转为净进口国,就是一个可喜的变化。
在初级产品中,食品及活动物进口规模虽然成倍提高,但在进口总额中占比从1994年的2.70%下降到了2006年的1.26%。未来我们还需要有秩序地扩大进口食品,特别是一些有助于丰富国民生活的农林产品、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和高耗水农产品,但在扩大进口农产品的同时,我们必须通过国内生产保证基本的食品安全。
机械设备进口与抑制贸易顺差
在工业制成品进口中,占比下降的主要是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占比从1994年的24.28%下降到了2006年的10.99%,包括皮革、皮革制品、橡胶制品、纸张和纸制品、纺织服装、钢铁、金属制品等等,这些正是目前我国出口品中*具优势的类别。可以明确,这类商品扩大进口空间有限。机械及运输设备在进口总额中占比变动还不足1个百分点,由于其进口增长**值较大,且与其相关的服务进口容量大,更能抑制贸易顺差和整个经常项目收支顺差增长,又有利于我国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巩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应当是我国扩大制成品进口的重点。
未来扩大机械及运输设备进口伴随着该类别商品进口方式和进口内容的升级。加工贸易主导特征在机电产品贸易中表现得特别突出,我们大量进口零部件和中间产品,经过廉价劳动力的简单组装,然后大量出口,以至于电子元器件进口额在2001~2006年间从237.2亿美元提升到1423.3亿美元,2006年电子元器件贸易逆差达945.9亿美元。即使是在追求平衡国际收支的背景下,我们也不能认为这种逆差对我们是好事,转变增长方式就是要改变这一特征,提高一般贸易在机械及运输设备进口中的比重,让机电产品进口更多地表明我国企业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而不是廉价劳动力简单组装规模的扩大。在扩大机电设备进口时,要增加引进技术和设备消化吸收预算,包括引进专家。
我国技术装备进口的规模、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发达国家对我国的出口管制和要价。考虑到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发达国家政府和企业在向我国出口技术和**技术装备方面的表现不同,扩大机电产品进口并不仅仅是今年、明年的事情,而是一项将要奉行较长时期的政策。
来源:商务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