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人大代表在审议吴邦国委员长所作的《人大工作报告》时,紧紧围绕人大工作的职能,结合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一五”规划纲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献计献策。陈士能代表更是利用这次会议机会,在会场内外广泛接触各民族代表,共商民族区域经济发展大计。他说,在“十一五”期间,我们要利用轻工业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安排劳动力就业多,能够带动大多数人共同富裕的优势,在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中找到更多的切入点和生长点。
陈士能在客观分析了我国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后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计划的圆满实施,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飞速发展。但是我们也注意到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不少薄弱环节,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经济实力不强,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量弱,城乡二元结构更为突出,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低。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大支持力度,努力解决好一些影响发展的具体问题。尤其是要积*推进民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增加投入、合力推进的长效机制。通过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全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陈士能告诉记者,“十五”期间,我国轻工特色区域建设成效显著,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据了解,“十五”期间,我国轻工业逐渐呈现出以区域经济为格局的产业集群,形成了从原料加工生产到销售服务一条龙产业链条,并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在促进轻工业发展的同时,有力地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提起轻工特色区域经济,陈士能说,从2002年首次对温州授予“中国鞋都”称号至今,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授予的轻工特色区域已有60多个,涉及皮革、塑料、家电、家具、羽绒、陶瓷、礼品、照明电器、眼镜、制笔、乳制品、日用杂品、文房四宝、乐器等20多个行业,分布在浙江、广东、山东、江苏、福建等十几个省市。
同时,陈士能也指出,这些轻工特色区域大多集中在沿江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轻工特色区域甚少,有的省区市还是空白。如何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和优势,发展轻工特色集群优势经济,以推动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当务之急。
陈士能认为,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发建设轻工特色区域,是一个重大课题和艰巨任务。应该抓住“十一五”规划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机遇,在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同时,从规划制定、政策扶持、投入比重、人才培养、渠道疏通等各个方面更多支持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发展,建立健全起一套有效、快捷的区域协作互动机制。根据不同地区资源环境的开发优势和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尽快形成统筹考虑、组织协调、优化开发、重点开发的新格局,让轻工特色区域建设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延伸。
为了加快少数民族地区轻工特色区域建设的步伐,陈士能近些年来多次率队深入基层调查研究,重点考察了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他认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是我国“十一五”期间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少数民族地区的相关工业要抓住区域间生产要素和产业流动、转移加快的有利时机,和交通、电力、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的有利时机,从各地自身条件出发,以优势企业为龙头,影响、带动其他企业合作配套,共同发展,发挥产业的集聚效应,形成轻工特色产业区域,促进区域经济优势互补、协调发展。这是国内轻工业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也是地方经济能够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陈士能一再强调,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自治地方占国土面积的63%%,西部和边疆绝大部分地区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推进民族地区的协调发展,不仅关系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全局,也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更关系到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所以,积*培育发展少数民族地区轻工特色区域建设是一*其重要举措,并且对当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依靠科技进步、实施品牌战略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一定要积*依靠地方政府和当地行业协会,共同培育民族区域特色产业,要支持发展优势产业,建设特色资源加工基地;要加大政策扶持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逐步建立长期稳定的西部开发资金渠道;要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尽快掌握核心技术,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和标准;要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创出一批有特色的**产品。
总之,我们要注意总结交流各地培育轻工特色产业的新经验,探讨民族地区发展轻工特色经济的新思路,打造出一批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的新品牌,让我们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能更快跟上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来源:消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