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鞋企的自我救赎

百检网 2022-02-11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商品市场上生活必需品的匮乏,让灵活敏锐的温州人一眼洞穿,于是千千万万的他们积*投身于商品经济浪潮。但是当时只考虑到自身眼前生存利益的他们,却忽略了企业的前途,更忘记了一个城市的信誉和形象。

156 0190 2607年9月2日,《温州皮鞋在杭城大出其丑》见报。第二天,本报马上举行有关部门座谈会,征求各部门意见。第三天,本报一版刊登《温州皮鞋业已到非整顿不可的时候》,重重地给温州制鞋业八字提醒:“警钟震耳,时不我待”。

“报道、评论相继见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制造假货会成为众矢之的,造假经济只能一时繁荣,但无异于饮鸩止渴。只有打击假冒伪劣,只有真正落实质量,才能防止‘有场无市’的悲剧上演。”站在新闻守望者的角度,李宣东回忆道,“自156 0190 2607年那把火后的7年间,温州市场上一直存在着生产能力、市场占有与产品质量的较量。作为报人,我们时刻关注着这个较量的过程。”

李宣东说,7年间不少温州企业纷纷开始强化质量工作。“有些企业采取有奖捉劣的办法进行科学监督,以提高产品整体质量;有些企业家更是远赴美国向ISO质量认证体系专家咨询了解,加大投入进行技术改造。但是,抓质量还没有形成全面性的工作,仍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状态,缺乏纲领性、全盘性的攻略。”

发展:为质量立市鼓与呼

在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全国各地都纷纷放开手脚创业发展,市委、市政府适时提出了“第二次创业”的战略方针,并把“质量立市”作为“第二次创业”的主要内容。

1994年2月1日,温州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强产品质量管理提高我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决定》,确立了“质量立市”的战略。1994年5月10日,温州市召开了“质量立市万人动员大会”,在全社会掀起了“质量立市”的高潮。本报领导非常重视,围绕着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全程报道、记录和宣传“质量立市”工作。

“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会议报道,市委、市政府动员大会上市领导的那句‘质量是温州的生命,质量上则温州兴,质量下则温州衰’抓住了温州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更强烈地震撼了我们。当时,我隐约可以感受到,照此声势和力度去打质量攻坚战,那么若干年后,有人提起温州,绝不会再跟什么‘假冒伪劣’联系在一起了。”李宣东很有信心地说。

动员大会结束后,本报从时间和任务、责任和义务等方面对全市各行业在实施质量立市中的职责予以明确,动员全社会为提高温州产品质量尽心尽责。一方面,本报记者着手对正面典型企业进行宣传报道,浙江申瓯通讯公司依靠技术投入成为国内同行“领头雁”的喜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的工业技改项目——温州冶炼厂万吨锌冶炼技改工程完成的捷报等陆续传来,振奋人心;另一方面,开始对假冒伪劣企业进行揭露报道,洞头的假冒鱼粉、瓯海的劣质农药企业、瑞安的假冒进口糖果、苍南的假冒商标标识、乐清的安全质量无保证电器产品等相继被曝光,大快人心。随后,本报积*配合“全国质量万里行”活动,更牵头组织了温州市“质量南北行”,对周边大大小小县市区有关产品质量的问题进行了跟踪报道。

实践:在自我改革中重生

“质量立市”是温州一次思想大解放的成功实践,它调动了各级政府抓好质量、规范市场的积*性,协调和密切了质检、工商及经济工作主管部门的关系,彻底改善温州形象的同时,提高城市的信誉,为温州以后开展的品牌战略、**兴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而本报为“质量立市”的振臂呐喊,更是带动了它的整体推进。1994年5月的评论《叫响温州货,打响温州牌》、《质量立市感言》等,鼓励企业通过技改投身第二次创业浪潮,使质量意识深入人心。用李宣东的话来说,本报见证了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轨迹中,温州人质量意识从低到高的转变、信用从无到有的过程。

1995年在成都召开的全国优质轻工产品交易博览会上,东艺等13个温州皮鞋品牌获得金奖,温州产品在质量上终于扬眉吐气。不久,时任国家质量监督局局长在接受本报记者的专访时,对“质量立市”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认为,经过一年时间,温州产品质量抽查合格率高于全省八个百分点。可以说,温州**提出的“质量立市”为我国“质量兴国”战略作出很大的贡献。

百检能给您带来哪些改变?

1、检测行业全覆盖,满足不同的检测;

2、实验室全覆盖,就近分配本地化检测;

3、工程师一对一服务,让检测更精准;

4、免费初检,初检不收取检测费用;

5、自助下单 快递免费上门取样;

6、周期短,费用低,服务周到;

7、拥有CMA、CNAS、CAL等权威资质;

8、检测报告权威有效、中国通用;

客户案例展示

  • 上海朗波王服饰有限公司
  • 浙江圣达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天津市长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上海纽特丝纺织品有限公司
  • 无锡露米娅纺织有限公司
  • 东方电气风电(凉山)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