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邦咨询:中国经济行将“过热”?

百检网 2022-02-11

值此中国经济刚刚见底回稳之际,谈论经济是否过热的问题,似乎有些杞人忧天。*近公布的一些宏观经济数据,也不支持宏观经济行将过热的判断。

中国国家统计局与中采联日前联合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1月官方PMI为50.4%,虽继续高于50%的荣枯线,显示中国制造业处于扩张区间,但无论从**值看,还是与预期相比,都难堪过热的评价。在此之前,市场普遍预期,1月官方PMI将录得50.9%的相对高值。

但在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却透露出了那么一丝过热的信号。据国内媒体报道,工、农、中、建四大行1月份新增信贷已超过3700亿元,市场普遍预期当月新增贷款规模将突破万亿。而据外媒报道,中行与工行上个月收到了中国央行关于信贷投放超标的警告。

另据知情人士透露,央行1月底约谈数家银行,要求严控信贷规模,保持贷款平稳投放,并且按月给出贷款配额限制。体现在信贷投放节奏上,四大行1月前10天新增信贷投放达2600亿元,之后骤然“失速”;当新增信贷超过3900亿元后,各行有意通过压缩票据贴现等方式控制发行节奏。

实体经济的部分领域也表现出相当的“过热”特征。在中央政府重点调控的房地产行业,1月的供需两旺。有研究机构日前发布报告指出,20个典型城市1月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为105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69.2%,一、二、三线城市全面爆发。与此同时,房地产商也加大了拿地力度,京沪穗等十大典型城市1月土地出让面积260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77%,出让金收入为562亿元,同比增长263%。这种土地与商品房成交量双双井喷显示,央行对于中国经济行将过热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

这样的经济形势颇有些微妙。作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中国的制造业仍然受困于产能过剩与高库存压力,难有进一步回升;但在被重点调控的房地产行业中,却已出现了“过热”的苗头,并引发决策层担忧。分析房地产行业在1月的超常表现,大致可归因于以下两个方面:**是需求抑制后的放量反弹;其次则可能与中央政府对“新型城镇化”的持续强调有关。尤其在后者,受经济体制局限,市场对“新型城镇化”的理解仍然停留在“投资+房地产”的层面上,在概念催化下,房地产行业的景气并不让人感到意外。

坦率而言,中国经济这种冷热不均并不正常,也为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开出了难题。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十八大后屡次强调,中国经济在转轨过程中普遍存在“过热冲动”,需要始终强调防范通胀。从今年的形势看,物价水平已进入上行通道,今年的控通胀压力并不轻松——这可能也是央行对待信贷超发如临大敌的根本原因。不过,央行的谨慎正遭遇中国经济结构性失衡的困境,冷热不均下,宏观经济调控表现出诸多局限性。

跳出短期调控的分析框架,当前中国经济的症结在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剖析房地产与制造业的冷热不均,众多线索均指向中国经济赖以发展的“土地经济”,地方政府与企业无不围绕着土地做文章。我们可以很明显地观察到,支撑起这一轮经济复苏的要件是自去年中以来的“稳增长”,依靠公共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房地产撑托起产业链上的企业。遗憾的是,这种“稳增长”不过是既往“土地经济”模式的惯性延续,难以称得上经济转型。而在可视为转型的“新型城镇化”,尤其是“人的城镇化”上,到目前为止,中国政府与各经济部门尚未得出统一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失衡可能还将带来一系列问题。去年底,为治理地方政府融资活动中所存在的风险,财政部等中央部委联合发文,叫停城投平台的各项融资行为。此举是对去年相关活动大幅增长、泥沙俱下的回应,但同时也让以城投平台为主体的地方投资陷入停滞。在经济转型没有进一步落实前,经济失衡将让央地矛盾更加尖锐。

中国央行的警告似乎暗示,中国经济正行将过热。但这只是中国经济失衡的一种体现。在“土地经济”模式下,这种失衡将被固化与加剧,要解决经济失衡的矛盾,需要跳出“土地经济”模式,以“后土地经济”的思路切入、化解。

百检能给您带来哪些改变?

1、检测行业全覆盖,满足不同的检测;

2、实验室全覆盖,就近分配本地化检测;

3、工程师一对一服务,让检测更精准;

4、免费初检,初检不收取检测费用;

5、自助下单 快递免费上门取样;

6、周期短,费用低,服务周到;

7、拥有CMA、CNAS、CAL等权威资质;

8、检测报告权威有效、中国通用;

客户案例展示

  • 上海朗波王服饰有限公司
  • 浙江圣达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天津市长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上海纽特丝纺织品有限公司
  • 无锡露米娅纺织有限公司
  • 东方电气风电(凉山)有限公司
相关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