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小能量大,创新故事多。从省会杭州的基金小镇、梦想小镇,到东海之滨的机器人小镇、渔港小镇;从浙北平原的巧克力小镇、丝绸小镇,到浙西山区的青瓷小镇、江南药镇……一个个创新能力强、体制机制活、生态环境美的特色小镇,深刻改变着浙江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
作为特色小镇的起源地,浙江近期又有了新动作。浙江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近日印发了《浙江省特色小镇创建规划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成为全国**针对特色小镇创建规划工作出台的专项指导性文件。
据了解,《指南》由浙江省发改委委托浙江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浙江省商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制定,对特色小镇规划编制,既要求遵循共性目标,又强调突出特色发展。有关专家认为,此举目的是为了有效解决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不规范、走偏路的问题。
杭州市余杭区梦想小镇内一家众创空间。罗星汉摄/光明图片
特色小镇崛起化解“块状经济”
以“块状经济”见长的浙江曾遭遇转型的巨大压力,升级转型的前景在哪里?浙江创建特色小镇的提出,是化解“块状经济”的新招,各地纷纷谋划、争相创建。
一批脱胎于“块状经济”抢占优势产业中高端的制造业小镇,突破传统建制街镇的行政区划局限,成为新常态下推动产业创新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抓手。海宁的皮革小镇、大唐的袜艺小镇、桐乡的针织小镇、黄岩的模具小镇、余姚的机器人小镇等,都是立足于当地的优势产业,在新的平台上引入代表产业高端的研发、设计、时尚等高附加值的产业环节,改变原有块状经济重生产轻设计、重数量轻品质、重代工轻品牌的状况。
桐乡市毛衫时尚特色小镇。 新华社发
杭州梦想小镇锁定互联网创业和天使基金两大产业,致力成为***的互联网创业高地。上城玉皇山南基金小镇、富春硅谷小镇、义乌丝路金融小镇……这些特色小镇则一开始就瞄准互联网+云计算等,以其产业独特、服务优质吸引创客集聚,让涌动的众创项目落地生根。
这些分布在浙江大地上的特色小镇,既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动机,又是开放共享的孵化器,带动了一方产业转型升级;既能展现江南山青水绿的秀美风光,又告别了传统工业区“文化沙漠”现象,彰显了浙江独特的人文气质;既集聚了人才、资本、技术等高端要素,又能让这些要素充分协调,产生良好的化学反应,释放创新动能。
浙江明确提出,特色小镇原则上布局在城乡接合部,每个特色小镇要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确定好小镇风格,展现“小而美”,要求“颜值高”,避免“百镇一面”。
杭州市余杭区梦想小镇一角。 新华社发
在这一要求下,浙江的特色小镇形态各异,不拘一格:有历史古镇,也有现代产业园区;有灵秀水乡,也有奇峻山区;有的在古旧粮仓基础上改建,有的在大运河旁整饬翻修;有的山水相连,有的人文荟萃……通过高标准推进特色小镇规划建设,一些原本是城乡接合部的“破补丁”,摇身一变成了创新创业的新空间、人才集聚的新家园和美丽风景的新亮点。
从2015年起,浙江已先后公布了三批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涉及特色小镇114个。两年后,有两个获得命名,却先后有6个因考核不合格而被降格。浙江省发改委副主任翁建荣表示:“用创建制代替审批制,实施动态调整,彻底改变‘争个帽子睡大觉’的旧风气。”
按产业类型对特色小镇进行分类
通过3年多的探索建设,浙江特色小镇在管理、考核、评价与规划等方面形成了较为完善与系统的管理体系,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在住建部公布的两批全国特色小镇名单上,浙江共有23个小镇榜上有名,数量居全国**。
根据《指南》,浙江特色小镇创建规划在遵循“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体制‘新而活’”的原则基础上被分成三大类,作为引导特色小镇“特色化”规划建设的分类基础。
诸暨市袜艺小镇一家袜业工厂的自动化生产车间。 新华社发
其中,**大类为“以提供技术与金融服务产品为主”,主要分为信息经济小镇、时尚小镇A、金融小镇三个主要小镇类型;第二大类为“以提供实物产品为主”,下分环保小镇、健康小镇A、时尚小镇B与高端装备制造小镇;第三大类为“以提供体验服务产品为主”,主要分为健康小镇B、旅游小镇和历史经典小镇三个主要小镇类型。
浙江省发展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潘毅刚说,《指南》将特色小镇分为三大类的主要依据是目前浙江已经培育出的小镇类型,对其按照产业类型进行划分,主要目的是便于当前特色小镇在培育过程中的分类管理与考核评价。
值得关注的是,《指南》也在对产业类型的划分基础上进行了更加细化的分类。集中体现在,《指南》中将时尚小镇与健康小镇分为“A”与“B”两种细分类别。将研发设计型时尚小镇定义为“时尚小镇A”,而将产品制造型小镇定义为“时尚小镇B”;制药和医疗器械等制造业为主的小镇定位为“健康小镇A”,而以康养保健为主的小镇划分为“健康小镇B”。
“**类是知识服务,包括工艺技术和金融服务等;第二类是实物产品,第三类是与吃喝玩乐有关的体验性服务。”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所长卓勇良指出,实际上,在对特色小镇的划分过程中,仅按照小镇的产业来划分,有些特色小镇的类型并不能划分得很清楚,因此《指南》的划分类别还从浙江特色小镇的实际出发,结合产业门类和未来需求进行了进一步考量与划分。
特色小镇建设需要时间和耐心
自2015年4月《浙江省特色小镇创建导则》正式发布,浙江省围绕特色小镇的探索建设工作先后发布了《关于印发浙江省特色小镇验收命名办法(试行)的通知》《特色小镇评定规范》等文件,通过在规划、管理、考核与评价领域的政策出台,构建了较为系统的政策体系。
浙江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指南》的出炉,为高质量建设特色小镇提供了规划依据,在全国**形成了“规划有指南、创建有导则、考核有办法、验收有标准”的工作体系。
“与三年前相比,现在的特色小镇在管理、考核与评价等方面的水平远远提高了,之前很多都是没有可以参照的。”潘毅刚说,从特色小镇的探索建设角度来说,浙江近几年每年都有新的政策、指南与指标颁布,在指标与制度建设方面已经较为成熟与完善。
相较于较为完善与系统的管理体制,当前浙江的特色小镇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却依然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短板。潘毅刚认为,当前浙江特色小镇的建设在创新力方面还不够强,主要体现在高新技术欠缺,创新产业与新兴产业的比重偏低。而在卓勇良看来,浙江特色小镇中依然存在着包装过度,产业虽集聚但不够强,以及“用美好的愿望来替代发展的过程”等不足。
实际上,此次发布的《指南》中也针对这些短板进行了一定的规划与引导。在“特而强”的产业方面,《指南》对三大类小镇进行了具体的规划要求,力图引导特色小镇形成产业领导力,制定引进、培育和壮大领军企业的措施,确定特色小镇所在领域的龙头地位。
值得关注的是,为了使特色小镇建设朝着“特而强”的方向发展,此次出台的《指南》中还明确了在用地性质转变、完善人才保障与提升金融服务等方面的诸多政策创新。
同时,《指南》里首次明确了特色小镇需制定合理的居住用地规模,并给出了详细的规划标准:在建设用地的范围内,宜规划人均居住用地23~36平方米/人,常住人口为3000~4000人,并规划要求设定包括餐饮、购物等设施在内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
“未来产业的发展会很迅速,但真正的特色小镇建设需要足够的时间和耐心。”潘毅刚指出,浙江目前已经认定真正建成的特色小镇仅有上城玉皇山南基金小镇和余杭梦想小镇两家,其他的众多特色小镇仍在培育中,因此制度的完善仅为**步,如何更好地服务与引导后期特色小镇的建设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