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里攥着外商的一把订单,工厂里却没有工人生产。这几年,每年从3月份开始,“招工难”都是沈阳汪家鞋业园制鞋老板们头疼的事。昨天上午,记者在鞋业园走访看到,工人短缺让园内部分制鞋厂开工不足。
据了解,遭遇“招工难”的并不仅是制鞋业,沈阳市20万中小企业中很多都面临“常年缺人”的窘境。
订单一把 无人生产
“马上就要到3月了,订单越来越多,可我们这里的工人只有20多个,至少缺一半。厂子里的鞋都是出口韩国的,订单很稳定,可就是一直都招不上人来。招工启事常年贴在园区的宣传板上,可前来应聘的人却没见多。这两年做鞋的厂家越来越多了,可能干活的工人数量却在减少,家家都是招工难。”沈阳秀昌制鞋厂厂长史明科的脸上布满愁云。
忙时一个月能赚5000元以上,闲时也能赚2000元多,而且工人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工作时间。连史明科也很纳闷,自己开出的条件挺好的,怎么就是没人来呢?“可能是现在农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一家就一个孩子,怕苦又怕累,宁可在家待着。”史明科说,以前都是托人来找我找活干,现在干活儿的人少不说,活儿干得不好还不能说,要不说不干就不干了。”
另一家制鞋厂的经理文英子一提起招工的事儿,同样面露难色。“我们一直在鞋园的宣传板上贴招工的广告,但是招到的人还是很少,基本都是工人介绍过来的。干我们这行都得找有经验的,可现在根本没人愿意来做鞋。”为了能够招到工,文英子还给工人们涨了工资,可还是没能招到人。“刚过完年,算是淡季,一些鞋厂招不上来工人可以不开工,可眼瞅着3月份就是旺季了,还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招不上人 两家合一
记者在不远处的一家制鞋厂车间看到,里面的机器设备已落了厚厚一层灰,几名工人正在将东西打包装箱。一名工人说,两家制鞋厂已经合并成一家了,现在正在搬家。“厂里招不上来工人,有订单也完不成,干脆减小规模。”
记者在制鞋车间看到,为数不多的十几个工人正在加班加点地生产,平均年龄都在35岁以上。一位来自绥中的工人吴师傅表示,他家在绥中农村,经人介绍到这里做鞋。在他看来,现在的年轻人已经没人愿意到这里做鞋。史明科也表示,现在制鞋工人正面临“老龄化”的考验,而且很少有本地工人,多数是绥中、阜新、建昌一带的。”
记者了解到,原来东陵汪家一带遍布做鞋的小作坊,几乎家家都会做鞋。近年来,汪家地区不断拆迁,许多拿了拆迁费的农民自此告别了做鞋,现在想从本地招来做鞋工是异常艰难。
汪家鞋业园管理办公室的冯经理说,“招工难”和“用工荒”一直困扰着园区的40余家制鞋企业,园区宣传板上的用工启事每天贴了一层又一层,却未有大的改观。“有时为了完成订单,工厂只好在同行中互借工人。”
走出困境 有何良方
沈阳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主任张世忠告诉记者,其实遭遇“用工荒”的不只是汪家鞋业园,沈阳市20万家中小企业同样面临招不上来工人的难题。“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更加明显,每周到我们中心来寻觅人才的中小企业主挤满大厅。”
该中心咨询管理部部长邓英琦也表示,现在工厂的技术工人已经到了稀缺的地步,一些工厂甚至对一些**技工给出了7000-8000元的月薪,但仍无人问津。“农村的年轻人不愿受苦受累,城里的大学毕业生宁可每月1000元月薪坐办公室也不愿去当工人,这已经形成了恶性循环。”
张世忠表示,对于中小企业主来讲,*好的办法就是早日转型。“现在南方的一些企业已经开始想办法应对,把手工操作转向自动化和机械化,这也是未来沈阳市一些中小企业的趋势。”
但在史明科眼里,这种在南方工厂很流行的机械化生产,却并不适合中小制鞋厂。“我们这儿都是小厂子,成本本来就不太高,而机械化生产投入的钱要比雇佣工人多很多,而且给鞋刷胶、砸帮这种手工活,必须得手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