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故相声大师马三立曾说:“老美华鞋我从18岁穿到88岁”;数学大师陈省身说:“我是1911年生人,当年在天津上学都要经过和平区,对南市和老美华也有印象”,作家冯骥才也曾为老美华题写“老美华走遍天下”牌匾。可以说老美华的美誉,在津门百姓中早已家喻户晓。
华夏传统鞋业的发展,是与它的原料——棉布息息相关的。清末,天津成为北方重要经济作物棉花的汇集地,使得天津轻纺工业发展很快,成为北方*大的轻纺工业中心,也成为中国近代制鞋业的集群,天津老美华鞋店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
老美华鞋店建于156 0190 2607年,专门经营缠足鞋,当时鞋店老板庞鹤年看到许多缠足妇女买不到合适的鞋子,于是萌发了制作尖足鞋的念头,生产的尖足鞋商标为“双塔牌”,投放市场后受到各阶层妇女的青睐,以后庞鹤年又根据缠足后放足脚型,设计出各种鞋楦,同时开创了划脚样定做鞋的先例。老美华不仅注重鞋子的做工,也注重鞋子里含有的文化符号,鞋子选料精良,做工讲究,因此吸引了全国各地顾客的青睐,一下子声名大振。
“鞋子舒服不舒服,我们的脚知道”、“脚下没鞋穷半截”,这些老话是我们经常体会和感受着的,而像相声大师马三立选择老美华鞋“行千里路”,不仅是因为鞋穿着舒服合脚,还有其中蕴含着的鞋文化。
谈到鞋文化的起源,可以说它是与人类文明的产生、发展一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纵观我国鞋履的演变史,鞋文化始终贯穿在民间百姓的手工技艺中,融会在芸芸众生的民俗生活中,蕴藏在华夏民族的文化遗产中。
在远古时期,人类依赖奔跑的速度与猛兽格斗,健全的双脚成为史前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鞋履的特殊功能使得原始鞋饰的产生要远远早于衣着,先人创造了人类*原始的鞋饰“裹足皮”。在“裹足皮”的基础上改进的“串带履”成为今天的始祖鞋,至今,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仍保留此种原始鞋形制。而我国南方气候炎热潮湿,那里的先人以树木、草茎为资源,作为制鞋的材料。在发展过程中,学会了选用不同质地的材料通过绱缝工艺完成制鞋。而且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款型和样式。
到了商周时期,不同材质的鞋饰代表着不同的社会地位,并且王室开始设立了管理鞋履的职官。因为丝纺织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丝织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为适应战争的需要,出现了革靴,既适宜乘骑,又方便行走,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秦汉时期,进入了中国封建社会强大统一时期,创立了各种服制。鞋履也有严格的规定,男女鞋款已显区别,男人穿方头鞋屐,代表阳刚从天,女人则穿圆头鞋,意为温和圆顺。秦朝,对革靴的样式进行了改进,出现了鞮。同时,为加固鞋跟和鞋头易磨损的部位,在纳底时增加了针脚密度。汉朝时出现了世界鞋史上罕见的玉鞋。
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少数民族迁入中原,各个民族衣冠鞋履逐渐趋于融合。丝绸业的发展促进了魏晋时期的丝履步入繁荣阶段。履头吻突部分的装饰多种多样。当时的手编鞋也堪称一绝。除了用草茎编织以外,出现了丝锦编制履,而且用彩色丝线织成彩色图案,织出吉祥文字。体现了南北朝时期高度的制鞋技能和鞋饰审美情趣。
隋唐是我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鞋履出现了有史以来文化发展的辉煌期,唐代制鞋业初具产业规模,制鞋手工业和售鞋商业之间协调发展。受当时胡风影响,履头形状各异,如:云头履,雀头履等。靴子以黑色为主,被定为宫廷官鞋,很受当时的人们的欢迎。
宋朝受理学思想的影响,穿着比较拘谨保守。缠足之风愈演愈烈,当时的女性以三寸金莲为美,成为宋代鞋史中的重要篇章。民间鞋履中开始出现了一种叫屣的鞋,所谓屣鞋,就是一种帮子较浅的鞋。平民妇女因为缠足,鞋型小而尖。红色是宋代的流行颜色,红色的各种鞋履也流行一时,而且花样纹饰也多。木屐因为其耐磨防滑和价格低廉,很受当时的男子喜爱。
辽、金、元是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在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相互交融中,形成了颇具特色的鞮靴。辽代的契丹人着鞾的人较多,他们的鞋用皮革毛毡制成。利于保暖防寒。金代女真族流行尖头乌皮鞮,乌皮尖头适合骑马踏瞪,经久耐用。元代是流行蒙古族的鞋俗,男性穿皮靴、毡靴相当普遍,而且种类繁多。如:鹅颈靴、云头靴等。既可以抗寒,又非常耐用。造型简单,质地讲究。元代妇女的鞋履仍延续宋朝的样式,鞋上开始加玉饰和花纹。同时对汉人的缠足文化十分看重,以穿金莲鞋为时尚。
到了明朝,汉人重新掌权,大力提倡汉唐衣履文化,集中华传统鞋饰之精华。奠定了中华鞋饰文化的地位。直至今日,我国地方戏剧仍以明代鞋饰代表华夏鞋履。明朝对鞋式要求严格,在色彩上,靴子必须染成黑色,靴子底儿刷上白粉,当时称作“粉底皂靴”。明朝男鞋种类繁多,多以厚实为主。平民百姓多穿蒲鞋、芒鞋等。妇女的鞋饰主流仍为三寸金莲,只不过在原有鞋的基础上更加时尚装饰化。
清朝时期,由于满族人入主中原,强行推行本族的衣履仪规。将从隋唐开始延续下来的皮靴革履改用织物制作。清朝鞋靴时尚高底的形制,鞋底比历代都厚。后来为了方便行走和战争,又出现了快靴,多为武将、公差穿用。军机大臣则着长筒快靴。满族妇女喜穿厚底鞋,她们在鞋底脚心的部位放上一块10公分高的木底,称为高底旗鞋。民间男子则就地取材,穿价格便宜的草鞋、棕鞋等。冬季穿毛窝。清朝汉族女子在缠足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刀条鞋。
民国时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我国传统手工鞋业受到了西方制鞋新技术的冲击,我国的农业、手工业及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传统制鞋业的模式开始发生变革。鞋业充满了殖民色彩,工业缝纫机代替了传统手工业。中国民族制鞋工业开始兴起。
建国后,大多数人以穿布鞋为主。当时还兴穿解放鞋、便鞋、二接头、三接头的皮鞋。后来还出现了塑料凉鞋,因价格低廉,成为中华大地上*流行的全民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脚下的鞋子及绵延的鞋文化,迎来了繁花似锦的春天。
作为中华***的老美华,一直继承天津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在沿袭中华悠久的鞋文化基础上,于“求新”、“求变”上不断发轫,同时扩大品牌内涵,拓展产业链,从鞋子发展到服饰,逐步成为老美华的又一个招牌产品。
***的精神,是我国中华商业文化的精髓,是一个区域乃至民族文化与情感一脉相承的根。它将更加意气风发、励精图治、锐意进取,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