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
梁国申:中国皮革协会副理事长、辛集国际皮革城董事长
任有法:中国皮革协会副理事长、海宁中国皮革城董事长
南海宁,北辛集。
提及海宁和辛集,不得不说皮革。20年来,从没有原材料的“一毛不拔”之地,发展到今天的“中国皮都”,海宁和辛集已成为国内*重要的两个皮革生产基地。
历史上的海宁和辛集,皮革业的发展有很多相似之处。而今天,随着国际市场、宏观调控等一系列内外环境的变化,两地的皮革产业也都不约而同在做同一篇文章——— 创新转型。
当创新的基因植入传统的皮革服装产业,“中国皮都”将发生怎样的裂变?
一件新款的生存体验期只有10天甚至更短,残酷的淘汰机制倒逼企业创新不止
【现场】
[镜头一]8月底,在海宁皮革城,满眼流行的元素和时尚的格调。很多商铺都将一种丝绸皮衣挂在门口*醒目的位置,摸上去如丝绸般柔滑。记者试穿了一件丝绸皮女大衣,感觉轻薄得像风衣一样。店主说,这是海宁企业新创的“丝绸皮”,皮料非常薄,风一吹过,衣角都会飘动,有丝绸般的飘逸感。
[镜头二]表达自然与环保的薄型皮料,皮革与棉、麻、毛等面料相结合的新材质……销售旺季未至,一场皮装盛宴却在辛集沸热登场。近日,首届辛集皮革秋冬新品发布会举行专场皮装时尚秀,T台上中外模特展示的30多个新品尽现时尚。短短三天时间,来自全国各地的1000余名客商签约合同意向金额达8亿元,成交金额1亿元。
【对话】
记者:从御寒衣到时尚品,近年来皮草时装化趋势十分明显。时尚的背后意味着什么?
任有法:时尚意味着创新。在海宁,没有创新力的企业根本没有生存空间。
你到海宁皮革城看看就知道,不论产品还是店面,没有互相抄袭的。而且,在皮革城有一个不成文的惯例,一件新款的生存体验期只有10天甚至更短,10天内销售业绩不好的商家会主动下柜,补充上其他新品。这就是创新的力量。这种残酷的淘汰机制倒逼着企业不停地创新款式、创新材质,用创新吸引挑剔、多变的消费者。
梁国申:时尚意味着转型。多年来辛集皮革走的是大规模生产路线,品种单一、市场单一,而且主要依赖模仿,低价竞销、恶意竞争。面对市场需求个性化、时尚化的潮流,辛集皮革正在摒弃大批量、低附加值的发展模式。
业界都知道,辛集有一项专利技术,就是自主开发研制的超薄水洗皮装,厚度只有0.3毫米,不仅轻薄,而且克服了皮衣清洗困难、不便于熨烫的缺点。正是通过创新转型,辛集皮革产业开始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由低附加值型向高附加值型转变。
记者:创新是不是一定要高科技、大投入?你们的经验和探索是什么?
任有法:创新不一定翻天覆地,有时只需要改变一点点,譬如在传统观念上稍作变化,就可能有很大的提升。
海宁雪豹是一家知名皮装企业,以前企业按照惯有模式,生产上千元的皮衣选用的里料都是化纤布。随着创新意识增强,他们制定了“从小处着手改变”的策略,把化纤布里料换成了棉布、真丝,成本没有特别大的增加,却因为更加舒适形成了独特的产品优势。
当然,技术创新必不可少。科技让时尚更前卫,时尚让科技更流行。海宁皮革业这几年提出了“二次创业”的口号,其中的一个大动作是加快传统行业的技术改造。2007年,作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浙江皮革工业研究中心落户皮革城,为产业提升奠定了基础。如今,卡森等皮革企业都实施了投资总额超亿元的技改项目,先进的喷浆上色等设备被用于制革行业,德国、意大利等国家的制革专家被请进来。
梁国申:创新对辛集皮革而言,首要的是做强产品。为鼓励企业出新品、出精品,当地政府专门设立了产品创新奖,去年有10多家企业获奖。近年来,辛集皮革业引进意大利、法国等国的先进设备156 0190 2607多套,开发出革皮服装、裘皮服装、羊绒服装、尼克服以及羊皮鞋面革、毛革一体、牛皮沙发革等200多个高附加值新品种。
从“翻版”到“原创”,从“生产经济”到“创意经济”
【现场】
[镜头一] 8月18日,东明实业集团院士工作站落户辛集制革工业区。在该工作站,记者看到,被聘为首席专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石碧,正在指导企业技术人员紧张地进行着各种产品试验。
“我们正在紧锣密鼓地秘密研制新产品呢!”东明董事长谢少明表示,今年企业投入大量人员和资金,对国内国际市场进行了调研,包括今年的流行色、皮子的风格等,根据调研情况研制开发适合国内市场的新品,准备在今冬旺季到来时推出。
[镜头二] 在海宁皮革城,72幢外形别致、规格统一的写字楼吸引了记者的注意。
“这是新建的皮革城风尚中心,号称‘72家房客’,入驻的全是专门从事设计研发的创意公司。”作为“72家房客”之一,丹巴拉公司董事长封海明告诉记者,今年4月,企业从皮革城出口加工区正式迁入风尚中心,放下缝纫机这个传家宝,主攻设计和销售,而将生产全部外包。从“翻版”到“原创”,从“生产经济”到“创意经济”,“脑体分离”为企业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益。如今,丹巴拉皮草的毛利润从10%左右提高到了20%至30%,个别精品还能达到50%。
【对话】
记者:设计原创力是否已成为新一轮竞争利器?
任有法:的确。如果说,5年前国际知名品牌是带着样品来海宁寻找贴牌代工,今天却是甘愿出高价买断我们的一个个**设计。不久前,海宁皮革设计师协会正式成立,这是国内皮革行业**设计师协会,标志着海宁皮革产业开始向“微笑曲线”中附加值更高的一端——— 设计进军。
现在海宁许多企业都有自己的设计力量。在自主设计研发领域,诺之皮装公司凭借其高端时尚的产品,让国际知名品牌阿玛尼主动伸出了橄榄枝;在格莱美皮革公司,设计研发人员占到了公司员工总数的25%以上;而有着20年历史的知名品牌雪豹,也在不断寻找价值链上利润*高的环节——— 设计,拥有20人的设计团队一年设计新品超过千款。
梁国申:当前,辛集皮革企业研发设计意识越来越强烈,将“辛集制造”提升为“辛集创造”,已经成为众多企业的发展愿景。
目前,东明等80多家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研发设计机构,积*主动与日本、韩国、香港等地的服装设计室及北京、上海等地的知名院校展开合作。同时,辛集11家皮革企业还投资1500多万元在北京设立了“皮装设计工作室”。
记者:研发设计的背后是人才的支撑。设计人才哪里来?
任有法:可以说,在引进、培育人才方面,海宁是千方百计、不遗余力。
从1997年开始,海宁每年举办一次全国皮革服装设计大奖赛,吸引来大批知名设计师。在皮革业转型升级基地的风尚中心,为扶持资金薄弱的设计师,我们以低廉的租金向有想法、有创意的设计师们敞开大门,使风尚中心成为他们创业起步的根据地。
不仅大力培育“专有”设计团队,海宁皮革企业还和国内外优秀的设计工作室保持密切合作。前不久,两名法国设计师受邀来到皮革城,没等安顿好,就被闻讯赶来的皮革老总“截”回了自己企业。
引进来的同时走出去。近日,26名皮革设计师结束为期近两周的欧洲游学回到海宁,这是海宁皮革城首次组织设计师出国培训。目前,海宁皮革设计师队伍正在迅速壮大,拥有设计师的海宁皮革企业已经不下400家,设计师队伍总数接近千名。
梁国申:如今,辛集企业纷纷拿出“千金买马骨”的精神,不惜代价聘用各类高端人才。当地政府还启动了人才培养计划,通过与大中专院校、研究机构联姻和开办皮革技校等形式,加快人才更新。目前,我们与北京服装学院联合建立皮革服装研究所,与西北轻工学院、四川大学联合设立实验基地,聘请**设计师帮助企业开发新产品,还聘请意大利、芬兰、美国、德国等国的20多位国际**专家、教授担任技术顾问,借脑、借智、借人开发研制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