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14日讯2015年浙江检验检疫局辖区收到12起皮革制品因六价铬超标的通报,同比2014年(5例)增长156 0190 2607%,被通报皮革制品为真皮手套、皮鞋、皮带、皮腕带和皮裙等。皮革制品因六价铬超标通报量成倍增长状况需引起高度重视。
六价铬为吞入和吸入性*毒物,可通过消化、呼吸道、皮肤及粘膜侵入人体。皮肤接触会引致过敏,一旦致敏,3mg/kg的浓度足以引发过敏性反应;更可能造成遗传性基因缺陷,吸入可能致癌,对环境有持久危险性。
经分析,六价铬超标通报量成倍增长的主要原因为:欧盟加强了皮革等制品中六价铬的管控要求,从2015年5月1日起,进入欧盟市场的与皮肤接触类皮革制品或鞋服等消费品皮革部件中的六价铬含量都必须小于3mg/kg,,否则不得上市。
该项新限制令的生效对出口欧盟的皮革制品企业来说,是个挑战。为此,浙江检验检疫局提醒相关企业:
从原辅料源头严控六价铬风险。企业在加强皮革原料检验把关的基础上,对采购的铬粉、鞣剂和染料都要进行必要的六价铬检测,防止六价铬超标的原料走上生产线。
严格按规范调整生产工艺。企业要控制光照、温度和湿度等生产条件,包括采用植物鞣剂进行复鞣、在加脂过程中添加抗氧化剂或杜绝使用不稳定的加脂剂以及避免在阳光直射条件下进行干燥等,通过工艺控制避免原料中的三价铬在转化成六价铬。
强化产品符合性测试。出口企业要加强对相关技术标准和法规的研究,提高质量把关能力,提高对六价铬等高风险有害物质的自我监控能力。
消费者对此也怨声载道,有网友就向中国经济网记者反映,销往欧盟通报啦,那销往中国产品的含六价铬的产品谁来通报,谁来管理,针对此问题,中国经济网记者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