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四面“受敌”
近几年来,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年年快速增长,2005年更是达到了历史*高峰。标有Made In China的商品遍布世界,并在全球留下了中国是“世界工厂”的印象。
然而,与此同时,“中国制造”在全球范围内也遭遇到了重重阻击:欧盟对中国皮鞋、彩电实施反倾销,对中国打火机实施新CR法案;美国对中国打火机进行“337调查”……。截至2005年底,我国已连续11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多的国家,仅当年遭遇的反倾销调查就达51起,涉案金额17.9亿美元。用四面“受敌”来形容“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的处境一点也不夸张。
然而,造成中国商品四面“受敌”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中国制造”过于强大吗?“ Zippo公司的打火机在沃尔马的单个售价为20-30美元,*便宜的也要10多美元,而中国打火机的出厂价平均不到1美元。”陈建华这样解释Zippo公司对中国打火机生产商“大动肝火”的原因。中国低价打火机大量销往美国,对Zippo公司毫无疑问产生了巨大冲击,其想方设法阻挠中国打火机的进口也就可以理解了。
令人忧虑的是,向中国商品设置贸易壁垒的如今已不仅限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也频频对中国商品设置障碍。近12年来,3/5的对华反倾销都是由发展中国家发起实施。以墨西哥为例,仅2005年就连续向原产于中国的蜡烛、婴儿车及其零件、皮革、黄铜挂锁、塑料卷刀笔等商品发起反倾销调查。其征收的反倾销税率从103%到667%大小不等,为墨西哥反倾销史上所罕见。
低成本发展模式的利弊之辨
“美国打火机厂的工人月薪在3000-4000美元左右,恒星打火机厂的工人月薪为人民币1000元左右,约合156 0190 2607美元。”陈建华告诉记者,中国打火机的竞争力在于低廉的人力成本,这是发达国家乃至一些发展中国家都不具备的。
实际上,无论是打火机、皮鞋、纽扣、领带,还是彩电、手机,乃至国产轿车,低成本向来是“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在全球化的产业梯度转移过程中,凭借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中国迅速发展成为跨国公司的外包加工基地。2005年,中国加工贸易顺差超过1400亿美元,是当年外贸顺差的主体来源。依靠出口加工和建立在低成本基础之上的民族工业,中国经济维持了长达20多年的高速增长,并解决了大量城镇居民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人口的转移问题。
低成本发展模式让中国经济得到了快速起飞,民族工业也获得了成长壮大的机会。以鞋革行业为例,温州的康奈集团、奥康集团等无不是从低成本扩张开始,逐步做大做强的,它们的营销触角如今已远远伸向了海外。然而,相当一部分中国企业对低成本发展模式渐渐形成了路径依赖,在这些企业中,工人工资和福利长期得不到改善。外贸加工大省广东近期公布了20家“血汗工厂”的名单,企业恶意欠薪超时加班的现象再次暴露出低成本发展模式的弊端。
廉价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侵蚀了中国企业的创造力,阻塞了技术革新的动力。中国每年从农村涌出的数以千万计的廉价劳动力大军,让很多企业不必在技术革新上花费太多心思,就可以赚取高额的利润。一位温州企业老板告诉记者,既然多聘些工人就可以赚同样的钱,又何必将钱投向技术创新这个无底洞呢?为了保持利润和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这些企业的不二法门就是延长、再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
超越低成本扩张之路
国内外市场上的重重壁垒,为过度依赖低成本发展战略的中国企业敲响了警钟。“中国制造”在海外几乎成了低质低价甚至假冒伪劣产品的代名词,一点点利润还将要被接连不断的关税壁垒剥夺殆尽。
东南沿海地区蔓延的“民工荒”则是国内劳动力市场亮起的一个信号:对高强度、低工资的工作,农民工可以用脚来表达他们的不满。企业主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样对他们招之则来、挥之即去,挥霍似乎永无穷尽的劳动力资源。
专家认为,中国的低成本优势不可能马上消失,但这个优势逐步削弱已是大势所趋。实际上,印尼、越南、印度等第三世界国家的低价劳动力已经在削弱中国的成本优势,中国企业在全球新一轮的分工体系中,必须作好准备,选择好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
记者在民营经济发达的温州等地采访发现,当地一些有改革精神的企业老板已经意识到提高员工待遇,改善职工生活的意义。过年过节,企业老板请民工吃团圆饭、发红包,甚至包机送民工回家过年都已不是希奇的事情。与此同时,一些企业已开始通过技术创新和树立品牌提升企业发展的内涵。如康奈集团在法国、美国、意大利等地开设了100多家品牌专卖店,以建立自己的品牌基础和稳定的客户网络。
北京大学教授王跃生撰文指出,调整低成本模式,**应当通过立法和已有法规的切实执行保障劳动者权益,为企业规定强制性的福利和保障义务,如劳动保险制度、工休与休假制度、*低工资标准等等。这些制度,不仅适用于正式职工,而且应惠及农民工、临时工、打工仔和打工妹等一切劳动者。调整低成本模式还意味着对企业生产活动的资源消耗、环境影响等进行严格限制等等。
发展模式的调整必然会带来阵痛,一些企业将面临生存困境,但只有实行新的发展模式,“中国制造”才能突出重围,并*终实现向“中国创造”的历史性递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