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过后,劳动力市场又迎来招工找工高峰期。和往年相比,今年的招工难在程度、范围、结构上都呈现了一些新的特征。日前,记者多次探访节后劳务市场,并走进温企,探寻招工难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解决途径,触摸新一年温州民营经济的温度。
按往年的规律,元宵节过后是务工人员来温寻工的高峰。而今年新春以来,一个不同寻常的现象却不得不引人深思:
贵阳开往温州每天一趟的K942次火车,往往到丽水站时车厢乘客还是满满的,上个厕所都挤得很;一到青田站,大批务工者就往外涌;*后,列车抵达温州站,下车者已寥寥无几。
这些客流中的绝大部分,本应是来温务工者。然而今年,他们为啥不来了?
据温州火车站和各大汽车站日前发布的综合客流信息表明,今年春节过后全国各地来温的客流量比去年大约减少了20%至30%。
上周,记者蹲点多家企业和劳务市场时也发现,今年开春,困扰企业多年的“用工荒”难题可谓雪上加霜,特别是中小企业用工缺口都在50%以上。而实际上,为了尽快招到员工,我市不少大型中型乃至小微企业都拿出了诚意纷纷上调工资,并在员工食宿等方面开出更优越的条件。可是,“涨薪潮”之下,实际效果又如何呢?
“涨薪”成招工主基调
位于永嘉瓯北的伯特利阀门集团已经连续三天在厂区门口摆摊招人。“今年企业订单多,生产任务很重,但是从目前的应聘情况来看,只有一个感受,冷!”伯特利招聘人员小王说,**里过来咨询的只有一百来人,登记应聘的更不到两成。
小王介绍说,预估到今年招工形势紧张,伯特利集团从去年底就对工资标准进行了调整,普工工资从一个月3000元提高到3500元左右,技术工工资提高到4000—5000元,即便如此,几位技术娴熟的老工人还是没能在节后返厂报到,而新的应聘者要么经验不足要么技术不过关,无法满足企业需要。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三浃包装公司、东艺鞋业等企业。三浃包装公司春节假期一过就开始在市职业介绍中心设摊,硕大的广告牌上写着“工龄奖励”、“交通补贴、住宿补贴”以及“节假日安排职工外出观光旅游”等字样,不少求职者驻足咨询,但真正应聘成功的不多。东艺鞋业今年一线员工工资涨幅超过10%,还规定新进厂员工可享受免费就餐30天、带网络宽带宿舍等,不过到目前为止仍有一定的用工缺口。
涨薪、提福利已经成为我市企业争夺劳动力资源的主要武器。据市职介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市登记在册的招聘企业约2000家,用工岗位1.35万个,用工缺口约1.1万人。而从今年企业开出的工资来看,平均工资达到2336元,比去年高了525元,增长幅度为28%,其中个别行业技术工人月薪甚至接近万元。
“成本”成寻工新算盘
面对企业的“高薪诱惑”,务工人员为何仍难以“动心”?
湖北籍务工者陈九之前在一个建筑工地里工作,月收入4000元,因为缺少必要的福利待遇而辞职。他说:“年纪慢慢大起来了,找一个社保齐全的企业上班,才更能看到未来生活的保障。”
来自四川广元的胡晨晨今年23岁,初八那天跟着老乡**次来到温州。他说:“来之前其实一直在犹豫,因为现在老家那边的工厂工资和这边其实差距不大。”他还没决定到底要不要留在温州。
“在温州还是回老家”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务工者考虑的问题。今年年后,每天平均来市职介中心求职的人数仅为2500多人,和往年同期比明显减少,其中相当一部分工人正回流到内地。
市职介中心副书记王瓯翔介绍说,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企业的纷纷内迁,无形中促进了当地的就业,不少人开始不愿出门打工了。而温州周边的一些地方,比如青田,工资收入与温州相当,生活成本却比温州大大减少,自然更加吸引务工者。
而不少90后的务工青年更加看重工作前途。在市区牛山北路的市职业介绍中心里,来自江西宜春的小伙子陈亮正在打探用工行情。他说:“现在工作好找,但我想找个有前途的。”他心仪的企业是月收入在3500元以上,能够提供更多培训和提升机会的,“这样我的收入才能随着经验技术的增长而增长。”
涨薪潮仍难挡用工荒
在不断加剧的“用工荒”面前,企业主们面对的已经不是“要不要涨工资”的问题,而是“涨多少”的问题。对于已经遭遇原材料价格上涨、融资难、招工难等种种问题的中小企业来说,这一轮“涨薪潮”会给他们带来什么?
“毫无疑问,企业压力很大。”鹿城区双屿某服装企业总经理陈先生说,公司的服装主要用于出口,去年欧债危机发生以来,欧洲市场的销售额急转直下,可是为了招工,公司还是不断提高待遇。目前一线工人工资已增加到每月3000元左右。“这个薪酬水平短期内已到临界点,再也涨不动了。”
按照许多企业的一贯做法,涨薪幅度的大小是和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挂钩的,但眼下,温州大多企业是面对涨薪潮不得已而为之。浙江人本鞋业相关负责人无奈地说:“人家都在涨,如果我们不涨,那怎么稳定团队?”
招工难遭遇涨薪潮,企业的压力日益凸显。鹿城区仰义某制鞋厂负责人王云立告诉记者,由于招不到工人,他的工厂规模已经从100多人缩减到50人,即使有订单也不敢接,严重制约了企业发展。他感叹:“现在企业拼的不是订单,而是工人呀。”
据测算,去年以来,我市上调*低工资标准,员工工资上涨以及社会保险等福利的增加,让企业的用工成本增长接近20%。按照通行算法,20%的增幅意味着公司必须保持每年13%以上的销售增长率才能保持现有薪酬福利水平。
与企业招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市区雪山路、牛山路等临时性的短工市场上,带着工具等候“召唤”的工人更多了,一些务工者们觉得,与其到一家企业上班每月拿三四千元工资,还不如每天打打短工来的效益更好也更自在。
招工难,更难了;用工荒,更常态了;务工人员“短工化”的趋势,也更加明显了。新态势带来的用工新矛盾应该如何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