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6月下旬,加拿大对中国输出的铜制管件进行反补贴调查。当时国内的涉案企业有25家,其中浙江12家,涉案金额达156 0190 2607余万美元。今年1月19日,加拿大边境服务署根据浙江企业及相关部门提供的应诉材料作出终裁:仅有的两家应诉企业不存在政府补贴行为。
这是浙江至今为止遭遇到的第四起国外反补贴调查。在“反倾销”一词越来越多地见诸报端的同时,贸易保护措施的另一撒手锏“反补贴”也正在悄悄逼近。浙江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赵伟说,相对于反倾销,反补贴的打击面更大,产生影响的时间也更长,“一旦被认定存在政府补贴行为,那证据很有可能会被用到其他产品上,以至于整个区域的产业链因此受到影响。”但由于调查涉及政府部门,所以反补贴的立案与认定的难度比反倾销更大,企业抗辩成功的可能性也相对更高,“所以企业在遇到反补贴调查时,不用太过惊慌,只要配合政府部门积*应诉,胜算还是蛮大的。但若不作任何反应,则很可能会被征收高额的反补贴税。”
扳倒反补贴调查的乐清天力管件有限公司,总结出这样几条应诉经验:要积*配合提起国的调查,并提供详实的数据、资料作为佐证;要找一家经验丰富的律师事务所作代理,打洋官司可马虎不得;要和当地政府进行沟通,请他们帮助解读政策,提供即时信息。“我们在接受调查期间,光是填写的问卷就有近300页,叠起来有七八厘米厚。”该公司总经理助理柳巧巧说,为了打赢官司,他们付出的律师费也达到了数十万元。
针对反补贴的调查对象更倾向于政府的特点,赵伟建议,今后浙江的相关部门在鼓励外贸的过程中,应该将着力点放在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上来,“比如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减少企业因合同纠纷产生的交易风险等。”据悉,意识到反补贴影响力的浙江政府已经有所行动:我省的《应对反补贴管理办法》已在研究制定之中。
■名词解释
反补贴:根据WTO《补贴与反补贴协议》,反补贴是一成员方针对另一成员方对某一出口产品给予财政或公共性的经济补贴而采取的限制进口措施,包括临时措施、征收反补贴税等。
来源:都市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