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轰鸣声中,一件件用于塑造汽车零部件的模具出炉……位于东莞市横沥镇的中泰模具股份有限公司车间内,生产景象热火朝天。“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国内**条热成型生产线,不仅打破国外垄断,而且成本只有进口设备的一半。”中泰模具副总经理张翔自豪地说。配件轻量化、高硬度是汽车产业节能减排重要趋势,通过横沥镇协同创新中心的牵线搭桥,公司和华中科技大学等科研机构一起研发数年,终于攻克了这道难题。
这是新华社昨日刊发的一篇名为《从“大而全”到“高精尖”——一个制造业小镇的“蝶变”之旅》的报道描述的场景。连日来,凭借《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光明日报》等中央级媒体的聚焦,“世界工厂”东莞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迅速成为全国广为关注的热门话题。而《经济日报》一篇名为《直面发展瓶颈、激发新活力、创造新动能、实现新发展——东莞培育竞争新优势》的报道则指出,正在实施的“东莞制造2025”战略和“机器人智造”计划,使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迅速成长壮大。目前,全市聚集相关工业机器人领域企业近200家,智能装备制造企业约400家。由此,不难看出,正如报道所指,东莞的发展,的确由以往的粗放型、劳动力密集型,向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四新”经济的方向全面转型。
这正是东莞向外界努力呈现出来的“不一样”的一面。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依靠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依托特殊的地缘和政策优势,东莞大力发展“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迅速形成了专业镇集群,一个专业镇就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集群,如虎门的服装、厚街的鞋业、大岭山的家具、横沥的模具等。这些专业镇日以继夜地运转,托起了东莞“世界工厂”的美名,但其难以维系的资源消耗和失衡的投入产出比,也遭遇了不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正因此,当年**发展的东莞,现在再度**开始了从依靠低要素成本驱动向创新驱动发展的大变革。也正是这种观念和发展模式的大变革,让东莞义无反顾地告别传统的发展模式,转向创新发展的轨道上来。
《光明日报》则述说了几个转型升级中的东莞故事。报道认为,转型升级不仅是一串串漂亮的统计数字,还是一个个鲜活的创新创业故事。在这些故事中,政府、企业、个人,各个主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协同创新、协同发展,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实践图景。的确,经济形势变革所带来的新挑战,迫切需要寻求新的增长动力。作为加工贸易和外向型经济的代表城市,东莞未雨绸缪,在国际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和中国发展动力转换的新形势下,**大刀阔斧地自我变革,变革发展思路,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努力形成政府精兵简政、社会全民创新的促进创新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型发展。显然,这样的创新实践,在东莞,已如同初熟的果子,向外界展现出其绮丽的一角,给人带来巨大的期待与想象。
是的,唯有创新,才是决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命运的关键要素。也唯有创新,才是推动一个地区、一座城市不竭发展的动力。30多年前,东莞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大无畏的决心,勇敢地开创了这座城市崭新的命运,也为这个国家其后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可以效法、可以模仿的产业标本。而今,历史的变革,再次将东莞推到了一个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探路的角色和地位。有创新,才有东莞新的奇迹和发展。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指出:“要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抚今追昔,东莞的变革,不啻是这一规律的生动注解与有力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