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制鞋业的版图中,中国无疑是*为强势的大军团,因为在全球年产鞋量156 0190 2607亿双的份额中,“中国造”已超过100亿双。然而,进入风云变幻的2011年,伴随着中国用工成本的增加、人民币升值、用电荒、环保压力增大,一直处于强势地位的中国制鞋业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制鞋业正在向印尼、印度、越南等国家转移,尤其是低端的加工制造业务。
比如旗下拥有Payless连锁鞋店的美国鞋业集团Collective Brands高管近期则表示,该集团明年将在印尼开设15家特许经营店,并会将大块生产业务从中国迁至这个东南亚*大的经济体Collective Brands已经开始向印尼制造商采购,以降低对成本不断上升的中国的依赖。公司首席执行官马特-鲁贝尔(Matt Rubel)表示,公司期望稳步提高印尼分包商的供货量,到2015年达到1200万双。“中国一直是质优价廉一站式采购的乌托邦……但乌托邦从不会长久。”
中国制造,真的失去优势了吗?这样的看法未免过于悲观。
实际上,中国制鞋业经过近20年的发展,凭藉优质的投资环境以及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已经建立起完善的上下游产业链,形成各种鞋类生产的产业集群,建立完善的鞋业成品和鞋材市场以及鞋类的研发中心和资讯中心等。虽然中国制鞋业如今也面临着国内政策因素和劳动力成本上涨影响以及来自印度、巴西、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在中低档鞋类方面的竞争,在高档鞋方面又有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家的竞争,但中国制鞋业的综合竞争优势仍然是其它国家难以匹比的。印度虽然人口众多,土地广大,价格和中国差不多,但其原材料配套、产业基础和产业工人等方面仍很难和中国竞争。
越南虽然是中国鞋业特别是台资鞋厂转移的**,但随着越南鞋厂的增多,劳动力和土地的成本将会超过中国大陆,而越南的原材料供应,产业基础以及内销市场的潜力更难以和中国相比。
正如联合国工业司官员所言,在相当长的时间,在全球很难找到比中国更好的适合制鞋发展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