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人看来,许多产业的产能过剩问题是不争的事实。
以平板玻璃为例,中国平板玻璃的年产能为6.5亿箱,占世界产能的一半。受金融危机影响,其需求大幅下降。平板玻璃行业上半年亏损4亿多元,而在建和拟建的产能还有30条。
再以造纸为例,根据东方证券的分析,国内箱板纸企业自2008年开始进入产能严重过剩期,根据对规模企业新增产能的测算,即使未来国内需求以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长,至少也需要3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基本消化这部分新增产能。
但是,这些数字并不能说服所有的人。
产能过剩说法逼退部分企业
“这实际是一部分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便用产能过剩的说法逼退另一些企业。”安邦咨询**研究员徐斌对产能过剩的说法不以为然。
徐斌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指出,如果产能过剩,那么产品价格就会大跌,企业就会无利可图,但是目前这些行业的小企业仍然在赚钱,那就表明产能过剩的说法是不对的。实际情况是,大量小企业的存在,对行业内大企业形成了冲击,摊薄了利润,这是大企业和小企业的利益之争。目前存在的问题其实是高污染、高能耗问题,小企业由于资金规模的限制,在这方面力不从心,需要治理。但目前是把高能耗高污染和产能过剩两个问题混淆了。
设立准入门槛或是解决之道?
除了徐斌,还有不少人持类似的看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位专家向记者聊起了这个问题时,分析了目前社会上对于这个问题存在的一些不同看法。他说,在企业层面,存在利用“产能过剩论”抢占地盘的说法;在国家层面,有人认为发改委、工信部调研不够充分,得出产能过剩的结论过于轻率;在专家层面,一些专家认为,一个行业在发展初期很可能存在重复建设的问题,因此需要给市场一个淘汰的过程。政府要做的,应该是设立准入门槛。这里说的准入门槛,并不是企业规模、盈利能力等这些市场性指标,而仅仅是保证企业公平竞争的规则。
其实,关于产能过剩的争论不仅仅存在于民间,政府部门之间也有争论。
例如,工信部的判断是新能源产能过剩。工信部运用的统计数字显示,至2008年7月,全国16个省仅多晶硅就有33个项目在建或准备动工。进入2009年,自两年前升温的多晶硅投资热中上马的众多项目渐渐完工并进入试产阶段。如果这些项目都按期完工并且完全释放产能,中国的多晶硅产量2010年将达到14万吨,接近目前全球市场需求量的两倍。
但科技部却指出,工信部所指都是规划产能,与实际产能相去甚远。科技部指出,在50多家多晶硅企业中,实际能够生产多晶硅的仅10余家,实际投入运营的产能更是仅1.5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