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州开往东莞的大巴上,45个座位,却坐着不足10个人,显得有些空荡荡。而以往,45人座的大巴车,基本上被拖箱带包的人填满了大半的空间,时常还满座。
进入东莞汽车站后,也显得格外冷清,几名公交车司机甚至趁机在车上打起了盹。
“人去哪了?3500元的月薪都未必能找到工人。”一位在东莞鞋业摸爬滚打了二十多年的制鞋老板发出这样的感叹,而他那家800多名员工的鞋厂目前也处于摇摇欲坠之中。在接受《**财经日报》采访时,他都不在自己的办公室,而是选择在旁边的制鞋样板间里。因为,他不愿受上门追债的供应商干扰。
躲过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他,虽然这几年来一直在试图摆脱为他人做嫁衣的代工厂命运。但是,在新的经济周期调整面前,他却有可能“壮士未酬身先死”。高企的制造成本、高额的渠道拓展费用,加上今年内外销市场一齐缩水的挤压,令他在转型升级的路上,上不去下不来,随时都可能发生资金链断裂。
向来豪爽好客的他,两三年前时常花几千元请朋友吃一餐饭,今天却因不舍得掏出1000元买个小零件而让他那辆宝马车“歇”在了厂里,专职司机也被派往另一岗位。
遭遇困境的绝不止这一家鞋企。作为全球*大制鞋基地的东莞,一路上不时可以看到空荡荡的厂房在招租。当低迷期已经维持很长一段时间后,当制造业遭遇寒冬这类新闻已让人读腻时,当人们以为转机即将出现时,孰知*艰难的时刻才刚刚到来。现阶段转型升级异常艰难,除了资金问题,配套环境也在变差。向来制造中高端鞋子的东莞,如今在鞋材市场里几乎难寻到好的橡胶鞋底,除非从意大利进口。因订单价廉,鞋企纷纷采用PVC鞋底代替,导致橡胶鞋底制造萎缩。
劳动密集产业出路究竟在哪里?大多数以出口为主的东莞制鞋老板们现阶段陷入迷茫和痛苦中。
在离开东莞的路上,多处灯火璀璨下映射着的“世界鞋业总部基地”广告牌,似乎还在激励着这个行业的斗志。在优胜劣汰的残酷竞争中,总应该有些企业可以在这轮****的行业洗牌中“凤凰涅槃”吧?或许将来也能出现如英国John Lobb这般的鞋品牌。John Lobb于19世纪在伦敦圣詹姆士街开设鞋店,品牌超过100年,主要是坚持以纯手工方式制鞋,顾客从量脚、制脚模、试穿到收货通常需要9个月,所有工匠技术传承自少数名师,每年制作不到500双的John Lobb皮鞋,每双都是艺术品。传统工匠敬业的精神,代代相传。
当大量鞋企倒闭或转移时,始终还是会有企业在大浪淘沙中留下来成为佼佼者。但是,在东莞这块因承接世界产业转移而在二三十年间迅速膨胀起来的松动土壤里,缺乏艺术氛围和文化沉淀,能否孕育出世界**的百年品牌,依然是个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