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对各类成品鞋,都有着*大的需求量。同时,“中国制造”的鞋产品,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国际市场。据河南省贸促会、国际商会副会长王立民介绍,河南省鞋业在改革开放初期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曾蓬勃发展。据156 0190 2607年统计,全省年产皮鞋达到3409万双,一度排名全国第三位,仅次于广东和浙江。但进入上世纪90年代末期后,因河南省制鞋企业大多规模小、产品款式老、种类单一,无法形成产业集群,严重制约了鞋业尤其是高附加值的皮鞋制造业发展,市场占有率和总产量不升反降。2004年皮鞋年产量萎缩至1200万双,只占全国总产量的0.6%强,从全国第三下滑至第九。
河南省发展鞋业产业有很多优势,仅是位于郑州市京广路上的郑州鞋城占地100亩,每年的批发交易量就已经达到60亿元至100亿元,是广东、浙江、福建等制鞋企业的营销重地。据河南省皮革工业协会统计数据,2004年河南省的毛皮产量位居全国**,轻革产量居第五,生产基础雄厚,处于行业**地位,在国际市场也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对此,王立民认为,目前欠缺的就是如何在政府的引导下,积*吸引沿海制鞋企业到原料初加工地办厂兴业,变简单的初加工为精细加工,追求皮革加工业的高附加值,依托庞大的皮革产量,拉长产业链条,将更多的皮革变成成品鞋推向国内外市场。为此,今年以来,河南省专门成立了河南国际商会鞋业商会、举办了鞋业贸易洽谈会和组织政府和企业赴沿海鞋业基地进行招商活动,希望企业能从中找到机遇。
面对如此诱人的数字,在昨日的论坛现场,各鞋业代表表示,河南省应该整合现有资源,把“大鞋业”作为发展目标。据了解,沿海发达地区制鞋业逐步向内地欠发达地区转移的大趋势是明显的,目前重庆、四川、江西、湖北等许多省市都已经参与到争夺沿海制鞋企业的竞争中。与同为内地省市的重庆、四川相比,在新一轮的鞋业产业转移过程中,能否抓住机遇,抢占市场份额,是河南省制鞋业需要研究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