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革产品以其抗拉强度高、柔韧、耐用、透气、舒适的品质,为广大消费者所青睐。如今,人们头上戴的、身上着的、脚上穿的、肩上背的、手中提的,莫不以皮革产品为时尚,皮革系列产品成为长盛不衰的消费热点。
(一)
生产皮革产品要用成品革,制成品革需要原皮,原皮来自发达的畜牧业。
近年来,吉林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各市县都把畜牧业作为重点来抓。到2003 年末,全省生猪发展到2480 万头,牛发展到822万头,羊发展到695万头。此外,2003 年初,马、骡、驴等大牲畜存栏100万匹,鹿存栏28.3万头,犬存栏65.5 万只。畜牧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快速发展,使吉林省成为名符其实的畜牧业大省。也因此,吉林省皮革资源量居全国前列。如果将这些资源全部加工为成品革,*低估算也在4000 万平方米以上,占全国成品革总量的8%。可以说,吉林省又是皮革资源大省。
吉林省皮革资源虽然丰富,但对资源的利用和加工程度却很低。猪皮资源几乎没有利用。由于吉林省老百姓有吃猪皮的习惯和“斤皮斤肉”的价格问题,猪皮绝大部分被吃掉,其后续加工效益几乎为零。牛皮和羊皮资源只利用很少一部分。牛仅开剥100余万头,占出栏数的三分之一;羊仅开剥76万余只,占出栏数的四分之一。在这些开剥的资源中,95%没有经过任何加工,以原料皮的形式流到外省。省皮革工业协会理事长车森算了这样一笔帐:以牛皮为例,目前全省开剥的百万张牛皮,基本上都是改良肉牛皮。生皮卖400-500 元一张,中档成品革卖700-800 元一张,高档成品革可卖到800-1000 元一张。如将百万张牛皮加工为成品革,可增加产值10亿元,利税1.8亿元,增加皮革产品550万平方米。如再将550万平方米皮革加工成皮鞋、皮衣、箱包、沙发、汽车座椅等,*少可增加产值15亿元以上,同时可为社会提供2万多个就业机会。
(二)
“北皮南运”,结果是:一是肥水流入外人田,吉林省成为外省的优质原料皮供应基地,得不到应有的深加工效益。二是外省皮革制品返销吉林省,致使吉林省皮革工业几乎全军覆没。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在省内资源不足,需从内蒙、新疆等地大量采购的情况下,吉林省即已形成了制革、制鞋、皮件、毛皮四个主体行业,以及皮革化工、皮鞋机械、鞋用材料、五金配件等配套行业组成的皮革工业体系,各市县几乎都有制革、制鞋厂。长春市皮鞋一厂曾有过年产量100万双、产值1000 万元、利润100万元的辉煌。长春市毛皮厂的羊剪绒等毛皮制品曾远销海外。长春市皮革厂从意大利引进上千万元的设备进行技术改造,但90年代初破产。进入90年代后,东南沿海各省市,抓住世界皮革工业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契机,皮革工业得到了飞速发展,一举占领了国内市场,改变了中国皮革工业的格局。海宁在没有发达的畜牧业的情况下,发展成为闻名世界的“中国皮都”。“雪豹”、“蒙努”及许多国内外**品牌均出自海宁。2001 年,海宁皮革业产值就达120亿元。这一现象被经济界称为“零资源经济”现象。
吉林省皮革企业带着陈旧的观念进入市场经济,仓促应战,其结果是皮革工业体系土崩瓦解。先是猪皮制革企业,由于吉林省提前两年将猪皮补贴划归地方财政包干,156 0190 2607 、1989 两年,猪皮制革企业只拿到了相当划归前的30%的补贴,制革重点企业吉林市制革厂只得到10万元补贴。到1990年国家取消猪皮补贴时,吉林省猪皮制革业已提前两年失去市场竞争力。到1995 年,吉林省大大小小的制革厂只剩两家维持生产,全年投皮量减到9.6万标张。一批骨干制鞋企业也相继倒闭,皮鞋年产量仅有116万双,且多为工作鞋、劳保鞋。如今,长春市原有的10多家皮革企业已难觅踪影。
随之而来的是,科研、技术、设计人才也大批外流。省皮革研究所目前仅剩20多人,举步维艰。原省轻工业厅所属的省轻工设计专业学校,曾办过几届“制鞋专业班”,培养的100多名专业技术人才相继“飞”往广东。这些人经过打工、创业,已经成为100多个小老板,他们在广州制鞋园区内开办的几十家鞋厂,多数年产鞋二三十万双,纯挣二三百万元。
(三)
皮革加工业是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常青产业”。有关资料表明:目前,我国居民一年人均消费皮革0.19 平方米以上,城市人均消费皮鞋1.3双,农村人均消费皮鞋0.85双,并且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 皮革产品还广泛应用于工业、国防、文化、体育、室内装饰等领域,仅一汽每年20万辆轿车就需真皮座椅革251万平方米,折合60万张牛皮。
业内专家预测,本世纪头20年是中国皮革业发展的大好时机。国内皮鞋业发展的空间很大,高技术含量、高品质、高附加值的皮革制品市场被看好,尤其是汽车座椅革等工业用革和装饰用革,发展前景更为广阔。
有识之士建议,吉林省应在有条件的地方建 立皮革工业园区,给足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吸引民间资本,请我省在广东等地的小老板们回家建厂;对现存的皮革企业给予支持,减轻税赋;设立皮革发展基金,加大皮革行业新技术、新产品开发资金投入;对现存的制革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解决好质量、品种、效益、污染等问题,使企业做大做强。
据了解,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批项目之一的“中国皓月现代肉牛产业综合加工项目”,明年可实现年加工皮革50万标张。洮南皮革有限责任公司也计划将规模扩建到50万标张。吉林省已有越来越丰富的皮革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延长产业链开展深加工,将成为吉林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吉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