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招工难已经成为一种无法改变的事实时,如何把这一方面的影响降到*低,成为晋江鞋企所必须直面的一个问题。为了解决这样一个难题,不少企业开始把目光瞄向了劳工输出地,把部分简单工序外迁到这些地方去。
这种方法是否会在行业当中逐渐扩展出去,成为行业的一种普遍趋势?或者说这是适合个别企业实际情况的短期应对之策?其他企业如果想采用这种方式,需要解决哪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期“产业会客厅”邀请了有关鞋企从业人员与院校专家(福建喜攀登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嘉猛、晋江海峡鞋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许联坛、福建茂泰鞋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丁思恩、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教授甘满堂),共同探讨这一话题。
产业配套、信息沟通成阻碍
晋江经济报:我们知道,让不少企业选择把类似于帮面加工这样相对简单的工序外放到江西、四川这样劳工输出地,*根本的原因是招工难。你对企业来说,觉得采取这种做法*大的阻碍因素是什么?
张嘉猛:我认为是信息沟通问题。虽然现在各种通信工具很发达,但是很多问题依然没有办法靠着电话解决。比如说,在生产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难题。如果是放在本地加工的话,可能只要企业的技术人员过去帮忙看一下,就能够看出问题在哪里,也能够及时解决;但是如果放在外地的话,就没有办法做到这一点了。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关键还在于合作方要有比较成熟、稳定的员工队伍,而我们提供给对方加工的产品在型号上也要相对稳定,不能今天做这个型号的产品,明天做那个型号的产品。型号越多,出现问题的几率也就越大。
相比较这个问题,我觉得其他如物流成本之类的因素,相对来说都比较容易解决。
许联坛:个人认为,*大的阻碍因素是行业配套的相对不完善。加工过程中产品出现了问题要怎么办?如果刚好生产到一半,某一种材料的储备刚好没有了,又要怎么办?很多问题,在晋江可能根本算不上问题,一个电话就能解决,然而放到外面去却会影响到企业的整个生产进度。
难成行业普遍做法
晋江经济报:在你看来,把部分工序外迁的做法是否会成为行业发展的一种趋势?[next]
张嘉猛: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尝试这种做法,但是*终能够在行业当中形成多大的影响力,目前还很难说。原因很简单:要想真正采取这种做法的话,需要解决很多问题,如利益分成。
我们在江西的那个加工基地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运作起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合作双方的关系比较紧密。那边的机台很多都是从我们这里以*低的价格转让过去的,而在加工价格上对方也给予我们比较合理的价位。但我想这种关系是可遇不可求的,不具有普遍性。其他同行想复制这种模式也会比较难。
丁思恩:选择把加工基地外放的初衷无非是缓解招工难的困境,但我认为这种困境并不是只有晋江才面临的,而是整个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都面临这样的问题。在短期内,企业或许可以选择把加工基地放到那些在目前看来劳工资源尚且丰富的地区,但是随着这些地区的工业也逐渐发展,劳工资源肯定是越来越稀缺。
因此,我认为短期内采取这种做法,或许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的生产压力,不过要想扩散到整个行业当中去,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难度比较大。
甘满堂:虽然现在只是个别企业有把部分工序外放的考虑,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或许代表了一种趋势: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整体转移的趋势。
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在选择落地区域的时候,有几个因素是必须要考虑的,如土地成本、人工成本。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土地成本、人工成本的上涨是必然的。此时,那些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势必会往经营成本更低的地方转移,这是一种必然,就像运动鞋产业当初从日韩转移到台湾地区,再从台湾地区转移到祖国大陆沿海地区一样。
不过,这种转移肯定是逐步进行的。现在个别企业出现的这种现象只能算是一个苗头,但在短期内想形成一种行业的普遍做法,难度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