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星岛日报》3月2日报道,牟新生在*新一期《求是》杂志撰文指出,加工贸易是中国对外贸易顺差中的*主要因素。他说,去年中国贸易顺差持续高企,其中加工贸易顺差为1889亿美元,一般贸易顺差为831亿美元,扣除其它贸易方式的逆差后,2006年中国整体贸易顺差为1700多亿美元。顺差占全年进出口总额的10.1%,刚刚触及贸易失衡的“警戒线”。
为免加大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摩擦,减少外国实施堡垒政策及国内出现通货膨胀的风险,中国将在外贸方面做工作。除了扩大进口、刺激内需外,牟新生指出,中国将调整加工贸易政策,通过扩大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的产品目录,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引进境外资金时也会“选商择资”、“养商育资”,外资进入中国再不是“无任欢迎”。
事实上,中国去年开始已多次调整加工贸易政策,2006年10月曾大规模扩大加工限制商品类别及原料进口。贸易政策的改变加上环保政策同时“夹攻”,令过去在中国大陆一向“如鱼得水”的香港加工企业叫苦连天。
有港商表示,新环境下,港资加工厂需顺应政策,斥资提高环保政策之余,增加产品附加值、企业升级各方面也需与时并进,担心过程中会有部分中小企因未能负担开支而被淘汰。
香港城市大学经济及金融系副教授李巨威则表示,大陆调整对加工贸易的政策,原本集中在珠三角的港资加工厂可进一步向内陆搬迁,故影响并不会太大。另一方面,调整过程中可促进港资企业进一步转型及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来源:星岛环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