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鞋机械是制鞋业的相关配套产业,它是我国制鞋业发展的技术和质量保证,也是技术水平、生产转化效率和利润增长方式的重要体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制鞋机械主要依靠从意大利或台湾等国家或地区大量进口。近几年来,随着国外先进设备和直接投资的增加,技术适应性改进和技术外溢效应促进了我国制鞋机械的发展。中国成为世界鞋业加工基地,制鞋机械业也得以快速成长。现在我国鞋机企业已完成了创业初期的资金和技术积累,每年销售额呈20%的速度增长。然而,应看到,虽然我国鞋机的进口增长幅度在降低,国内的鞋机制造技术得到了很大提高,但仍然处于发达国家70、80年代的水平,凝聚着智能化和高新技术的制鞋设备依然依赖进口。
鞋机行业回暖 企业瞄准国际市场
目前,中国制鞋机械企业主要分布在温州、广东、福建、江苏等地。其中,浙江、广东、福建、江苏地区的企业数量占90%,销售额也占90%以上。广东、福建、浙江三大鞋机生产基地的产品已出口欧洲、东南亚等。
2010年开始,晋江不少规模比较大的鞋材厂、鞋厂进一步扩大生产线,与之相对应,这些企业对于各种鞋机的需求也逐渐增加。此外,河北、河南、江西、湖南等地的运动鞋产业逐渐兴起,这些地区的运动鞋生产企业偏爱用性价比更高的“晋江造”鞋机,这也给晋江鞋机带来大量订单。本土市场发展空间毕竟是有限的,不少晋江鞋机开始逐步向外拓展市场空间的步伐,印度、越南等市场成了他们的**目标。
鞋机行业遭遇“供货难”
背靠“中国鞋都”的温州鞋机是伴随着温州鞋革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先后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的手工操作、90年代的仿制和新世纪的自主创新三个发展阶段。尽管和国外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相比,温州鞋机起步较晚,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温州市政府提出“二次创业”的口号,民间资本纷纷投资制鞋工业,新建和扩建了许多制鞋工厂,鞋机市场迅速升温,促进了温州鞋机业的蓬勃发展。随着制鞋行业的爆发式增长,温州鞋机的企业数量也日益增多,生产规模逐步扩大,营销日趋成熟。后来,有企业**引入意大利设计和工艺理念,使温州鞋机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档次迅速提升。
受上世纪90年代温州乃至国内大批小型鞋厂纷纷上马和部分老厂扩大生产线的刺激,进入门槛不高的鞋机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出。由于不少企业缺乏细致的市场调研,且无节制地大幅提高产量,理想化地高估了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企业的美好发展前景,*终造成了市场饱和乃至产能严重过剩的局面。当时需求疲软的市场决定了企业只能降低产能,逐步消化库存。过多的库存除了让企业资金链有断裂的危险而无其他益处,两年的时间使库存消化得早已所剩无几。当风暴过后,市场即使出现正常的产量需求,企业亦无法在正常的生产周期内大批量供货,这直接导致了供货难。
产能不足成企业“心病”
2009年底开始直到现在,随着金融风暴后经济的逐步复苏,鞋机设备行业需求量出现井喷式的增长,这是很多人始料不及的,这与预期中行业慢热增长方式截然相反,无论是零配件,还是整机,全部都处于供货紧张的状态。面对大量的订单,很多企业从拿到订单时的喜上眉梢,到产能不足导致难以供货的一筹莫展,再到面对纷至沓来的订单却不敢承接。这其中,是尴尬,更是无奈。
今年夏季,东莞市爱玛数控科技CEO王国权频频出现在广州、深圳、东莞等地的人才市场亲自为企业“招兵买马”。可面对冷清的招聘场面,多个岗位,尤其是技术及管理中高层人员,无论网络招聘及现场招聘效果都差强人意。转眼几个月过去,企业仍然缺工严重,手头长期积压着订单,因为生产人员欠缺及上游供应的物料供应问题一直满足不了客户的需求。在东莞的鞋机界,爱玛数控科技的情况并不是**,很多资历较老的鞋机企业今年以来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厚骏鞋机的销售经理经常在电话里向催货的客户说道:“*近半年要货都安排不了,实在对不起!”。我们看到的不仅有行业同仁对经济状况恢复的欣喜,还有挥之不去的“供货难”的愁绪。
鞋机设备正常的生产也有一定的周期,在这个周期完成前,供货遭遇困难也是必然。鞋机企业应该转变发展思维,立足产业实际,增强创新能力。目前全球经济都十分低迷,很多产业也正进行整合,企业应该看到自己的不足,要加大自主研发能力,同时要站在产业发展的高度,摆脱过度依赖本地鞋产业的观念,紧跟国际步伐,开发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更好参与国际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