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近年来加工贸易出口比例发生逆转。中国皮革和制鞋行业均属加工贸易占比较重的行业,产业转移速度较快。为解皮革和制鞋行业加工贸易类企业转型升级之困,中国皮革网记者根据商务部机电和科技产业司司长张骥接受相关采访而撰写此文,意在帮助行业企业清醒认识加工贸易发展的特质,把握好转型升级的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
受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国际市场需求大幅萎缩,外资进入放缓的影响,近几年来我国加工贸易发展速度明显降低。有数据显示,今年1-7月,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7592.8亿美元,同比增长0.9%,占外贸进出口总额的32.3%。其中,加工贸易进口2800.5亿美元,增长4.7%,占外贸进口总额的25.2%;出口4792.4亿美元,下降1.3%,占外贸出口总额的38.7%。
上面的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加工贸易进口比例在上升,而出口比例却在下降,虽然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对我国加工贸易的影响确是不容忽视。针对进出口总额一升一降的现象,商务部机电和科技产业司司长张骥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分析了当下我国加工贸易面临的问题,并对我国加工贸易转型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部分产业转移速度较快 应引起各方重视
有很多人认为,我国加工贸易出口的下降是因为东南亚国家对我国制造业的冲击。因为劳动成本、原料价格等低于中国,所以很多国内外企业都将厂房和加工厂搬离中国,而选择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地区。分析认为,这一说法并不科学。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张骥分析,目前我国产业还没有形成大规模对外转移,但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或生产环节转移速度较快的情况要引起重视。截至目前,产业转移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印染、制鞋、皮革制造、电子家电、塑料制品等行业。例如,今年上半年,我国对越南实际投资约7000万美元,同比增长54%。还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到柬埔寨、印尼考察投资环境、投资设厂。转移的形式既有生产能力转移,也有订单转移。
张骥认为,企业在做出是否进行产业转移的决策时,要进行各种因素的综合分析和比较,劳动力成本只是重要因素之一,还包括当地社会环境、经济发展水平、产业配套能力、当地市场规模、以及配合龙头企业的国际产业布局调整等因素。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的综合竞争优势是在逐步提升的,投资环境不断优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这些都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综合发展环境。他预测,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吸引外资的良好环境不会发生根本改变。
加工贸易发展迅猛 体现了国际产业分工特征
中国加工贸易是在全球化深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逐步发展起来的。在吸引外资、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不断加快的过程中,加工贸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实现了20多年高速持续发展。张骥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分工由传统的产业间分工逐步向产业内分工方式转变、由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转变,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布局产业链,由此带来的国际产业转移步伐不断加快。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抓住了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实行加工贸易政策,成功地承接了出口导向型的外商直接投资,将外商的资金、技术、管理等优势与我国劳动力、土地成本、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优势有机结合,使我国迅速融入全球生产网络,成为面向全球的低成本加工制造基地。可以说,加工贸易是国际产业分工发展的产物,是抓住机遇、承接转移的结果,体现了国际产业水平分工的特征。从上世纪70年代末以“三来一补”方式承接香港传统制造业起步,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展机械设备、电气装配等产品的组装加工,再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大量承接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技术含量较高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加工贸易获得了迅猛发展,产业层次不断提升。
张骥阐述了中国加工贸易的五个方面特点:(一)从产品结构看,以机电产品为主。电脑、手机、船舶等机电产品是加工贸易主要出口商品,机电产品在加工贸易出口中的比重从2002年的65%提高到2012年的76.5%。另外,包括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在内的高新技术产品在加工贸易出口中的占比也逐年提升,从2002年的33.7%提高到2012年的50%。与此同时,纺织服装、家具、鞋类、塑料制品、箱包、玩具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比则从22.7%降到了8.7%。(二)从出口市场看,以欧美市场为主。2002年以来,美国和欧盟在加工贸易出口中占比一直都保持在20%和15%以上。另外,香港凭借其特殊地理和政策优势,成为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的重要转口地,在全国加工贸易出口中的占比也保持在20%以上。2012年三地占加工贸易出口的61.8%。(三)从进口来源地看,以亚洲周边地区为主。韩国、日本、东盟、中国台湾等经济体是加工贸易主要进口来源地。2002年以来,四地在加工贸易进口中的占比一直保持在10%-20%之间,2012年共占加工贸易进口的55.8%。(四)从区域结构看,东部地区保持加工贸易区域主导地位。广东、江苏、上海等东部10省市始终处在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同时也是加工贸易发展的主体区域。(五)从企业结构看,外资企业保持加工贸易企业的主体地位。加工贸易政策与外资政策密切相关,2002年以来外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的比重保持在 70%-85%之间,2012年占比81.7%。
摒弃速度和规模扩张 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过去30多年加工贸易实现了高速度、跨越式发展,也为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张骥认为,在国际产业转移不断加快的有利条件下,30年多来加工贸易利用人口红利,发挥比较优势,保持了20%以上的年均增速,规模扩张了近800倍,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发展中的问题也逐步积累并显现出来,例如加工制造环节附加值较低;不掌握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地区发展不平衡;管理机制和政策与转型升级的要求不相适应等。除此以外,当前加工贸易发展还面临着经营成本快速上升、环境资源压力不断加大、国际竞争愈加激烈等多重压力。珠三角和长三角等发达地区土地空间、能源资源、环境约束加大,特别是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使发展加工贸易的国际竞争优势减弱,粗放型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在当前形势下,加工贸易已无法再继续走速度和规模扩张的发展道路,亟需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那么,行业企业如何转型升级?张骥分析,每个企业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对不同企业来说,转型升级也有着不同的含义,应选择不同的方式、方法和路径。对我国加工贸易整体而言,转型升级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的转变:一是产品加工由低端向高端转变,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二是产业链由短向长转变,向研发设计、创立品牌、生产制造、营销服务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延长国内增值链条。三是经营主体由单一向多元转变,促进内外资企业共同发展。四是区域由东部为主向东中西并举转变,引导加工贸易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梯度转移。五是增量由区外为主向区内为主转变,引导增量向海关特殊监管区集中。
而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它不仅是政府对企业的要求,也是环境、资源等要素制约持续加大、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企业不断增强自身综合竞争能力的内在要求。实现转型升级,需要政府支持,更要企业努力,要始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企业始终是转型升级的主体。张骥表示,这一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四个原则:一是坚持健康发展和优化结构相结合,将优化结构作为加工贸易发展的长期任务。二是坚持市场竞争和政策引导相结合。一方面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增强企业转型升级的动力;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和指标体系,为企业转型升级创造良好的环境。三是坚持中央引导和发挥地方积*性相结合。统筹各方利益,兼顾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在有利于保持经济社会稳定的基础上,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四是坚持转移和转型相结合,通过加快转型升级引导和推动转移,在承接转移中兼顾转型要求,坚持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