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05年纺织品大战之后,中国鞋成为再度遭受贸易战的又一优势产业;欧盟采取的贸易救济手段也越来多样化,从彩电到鞋再到草莓,即使没有“特保”,欧洲人同样可以娴熟地挥舞反倾销大棒;而连同美国、加拿大将中国汽车零配件关税政策诉诸W TO争端解决机制,更是西方国家首次联合起来让中国作为被告遭遇W TO诉讼,也是中国作为被告遭遇的第二起W TO诉讼。
种种迹象表明,在处理和中国的经贸关系上,欧洲人的态度愈来愈强硬。
贸易摩擦为何如此频繁
欧盟对中国皮鞋征收反倾销税一案*为典型。经过15个月的拉锯战后,从10月7日起,中国涉案企业中除1家因获得市场经济待遇被征收9.7%的反倾销税外,其余企业均被课以16.5%的税,为期两年。而这一判罚,将影响到7万中国制鞋工人的就业机会。
商务部研究院欧洲研究室主任李钢认为,欧盟与中国贸易摩擦增多,和欧盟东扩后内部发展不平衡及对产业转移准备不充分也有关系,欧盟新成员有意承接一定的产业转移及南欧对产业的保护,致使对中国产品发起反倾销投赞成票的明显增多。
如果说,欧盟的自由贸易精神敌不过内部的贸易保护主义,那么欧洲人也始终无法克服欧中之间巨大的贸易逆差而带来的失落感。欧中之间的贸易逆差显然是导致贸易摩擦频繁的直接导火索。
其实,在服务贸易方面,欧盟对中国一直是贸易顺差;同时中国的贸易顺差主要来自加工贸易,跨国公司绝大部分出口被包括在中国贸易总额中,相当多的出口利润落入了跨国公司的口袋,又汇回了总部,而欧洲投资者占到了相当的比例。
2007年贸易摩擦不容忽视
显然,对于2007年来说,中欧之间在各个领域仍存在发生贸易摩擦的较大可能。对于欧洲人来说,各种贸易救济手段的运用将给中国带来*大的压力,甚至,在李钢看来,“反补贴调查也有可能抬头”。
劳动密集型产业仍是首当其冲。2005年的纺织品争端以及2006年的鞋争端,已经给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敲响了警钟,中国依靠劳动力价格优势出口竞争的传统方式在欧盟市场遇到了障碍。“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是得深度开拓欧盟市场,而不能一味运用非价格竞争的杠杆。”李钢分析。
知识产权等领域的摩擦也许会抬头。商务部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官员对记者表示,在欧盟对华贸易政策文件中花了不少篇幅提及知识产权等问题,必须引起关注。
实际上,欧洲人正在警告中国人,知识产权有可能成为双方贸易的雷区。早在11月份就曾传出消息,欧盟要联合美国、日本、加拿大将中国知识产权问题诉诸W TO争端解决机制,而知识产权也成为欧盟对华贸易政策文件的关键内容。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不但反倾销有可能越演越烈,反补贴调查也可能出现在来年的中欧贸易摩擦方面。
今年以来欧美对中国补贴问题频繁表示关注。4月,在W TO对中国进行贸易政策审议时,欧美等国要求中国澄清补贴计划。10月,W TO补贴与反补贴委员会首次评议中国关于工业补贴的说明时,欧美认为中方的说明缺乏足够的透明度。11月,美国更做出了针对中国铜版纸发起反补贴调查。
美国对中国铜版纸发起反补贴调查也许会给欧盟做出一个坏榜样。
正视贸易摩擦
“外在的压力将促使我们改变贸易增长方式,改变量增价低的做法。”面对中欧之间的贸易摩擦,李钢提醒必须客观地看待这一问题。
看看纺织品争端以后的中国纺织品市场吧,今年前9个月,我国纺织服装在欧盟、美国、日本等主要市场上的份额稳中有升,其中对欧盟服装出口价格增长了17%。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认为,中欧、中美纺织品协议的签署,为我国纺织品出口带来了稳定的贸易环境,确保了纺织品贸易的有序发展。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相比较于中欧贸易额的不断扩大,以及这种扩大给双方带来的收益,中欧贸易间的摩擦所占的数额仅仅是一小部分。
显然,面对来年可预见的贸易摩擦,并不会使中欧关系发生大的逆转。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