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来,西班牙鞋业江河日下。首当其冲的便是埃尔切、埃尔达、维伦纳等**产鞋地。西班牙62%的鞋类产自位于维纳罗博谷地的这些地区。从2002年以来,该地区有三百五十多家鞋厂关闭,去年一年便有四十家倒闭,8500名雇员失去工作。
几周前,马尔提奈里鞋厂刚刚将156 0190 2607名员工打发回家。埃尔切市长马西亚告知,去年一年,当地有2000职工丢了饭碗。埃尔切鞋商公会主席卡尔博奈尔并不愿意将之称为“危机”。不过,他承认,正如其他制造商一样,他们也处于艰难境地。原因是中国人。
卡尔博奈尔指出,西班牙人是自取其祸。因为,他们自己把部分生产线转移到了中国,从而豢养出自己的竞争对手。随着生产线的转移,相关的技术和知识也无可避免地送入他人之手。按他的说法:“中国人可不笨”。
现在,中国人也已掌握了相关的技术知识,他们模仿西班牙鞋商的牌子,然后大批廉价生产。中国一名女工的月薪不足100欧元,而埃尔切女工的月薪是1500欧元。
这样,便出现了价格的狂跌:2.79欧元一双鞋子。这样的价格谁能竞争?而2005年1月1日起欧盟对中国鞋类配额的取消则更如雪上加霜,使情况更形严峻。
据西班牙鞋业联合会提供的数字,2005年,中国向该国出口了大约1.684亿万双鞋。并且,出口量还在增加。埃尔切鞋业公会紧急呼吁有关方面采取措施,制止来自亚洲的这一倾销行为。公会发言人称中方不是公平竞争,是欺骗行径。他指出,中国人贴假标签。他要求严格海关检查。
但是,仅仅采取这一措施并不会带来根本的变化。西班牙制鞋业承认,在低价位的竞争已然失败,机会只在高质量品牌上。只有依靠品牌和设计才能使产品增值。为此,在新潮市场上必须始终先人一步,对时尚作出快速反应,以便在未来也能立于不败之地。
然而,为此必须拥有昂贵的技术知识。而具备相当规模的厂商才有相应的能力。这样,传统的小规模鞋商被迫相互合并或并入现有的大厂。新企业按照订单的规模随时决定关停并转,并从当局那里拿到提供就业位子的补助金。
业内人士称,这一政策的实际结果只是刺激了黑工。许多从前的工人现在是在家里缝制皮鞋,每完成一双得到12至15欧分的现款。地下经济的规模到底有多大,谁也无法估计。
鞋商们完全清楚,如不改变这种状况,长此以往,西班牙的鞋业将跌入万复不劫的境地。因为,如今,不再能指望不懂新技术、缺乏新知识的员工支撑现代鞋业。鞋业公会相信,如果得到国家支持,业内人士作出相关努力,西班牙鞋业仍有未来。关键是,开拓出新的市场。
来源:德国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