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日财经界都在讨论一个话题:中国还是不是世界工厂?曾几何时,许多知名外资企业都在中国安营扎寨,“中国制造”更是遍布全球。然而近几年,中国制造正逐渐失去竞争力,中国工资水平在过去10余年大幅增长,制造业平均工资超过大多数东南亚国家和南亚国家,劳动力成本优势已成往事。举例来说,2000年,40%的耐克运动鞋由中国制造,13%由越南制造。而到2013年,中国制造只占30%,而越南制造的猛增到42%。
在笔者看来,中国失去“世界工厂”的头衔,并非坏事。相反,这是中国向制造业强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为何这么说?因为“世界工厂”与“廉价劳动力”几乎可以划上等号。国际经验表明,中等收入国家要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与“高收入之墙”,必须持续提升工业的生产率水平。要抛弃过去从事的服装、玩具等廉价商品的“世界工厂”,就必须努力向汽车、飞机以及电子产品等更高价值制造业转变。正如我国“中国制造2025”10年规划提出的,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促进产品质量上向日美欧看齐。这样不仅普通老百姓能得到实惠,也能让中国经济产业机构得到优化,经济增长动力得到提升。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要做好两件事情。一方面,在逐渐摆脱“廉价劳动力”的同时,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牛津经济研究院的研究结果显示,目前中国制造业单位劳动力成本已经趋近于美国,但劳动生产率仅有美国的四分之一。随着我国工业成本的上升尤其是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发达国家重振制造业,我国制造业如不加快生产率提升,将面临来自高端和低端两个方向的挤压。
另一方面,关注国内消费群体的需求与潜力。我国消费群体已经形成,中等收入群体快速崛起,并成为世界上发展速度*快、深度巨大的消费市场,从近年来中国游客疯狂出境扫货就可见一斑。因此,如何挖掘“世界钱包”的潜力,让其肥水不流外人田,并向“世界办公室”进军,将是“中国制造2025”10年规划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