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园区的提升改造整体规划,到启动区四大市场建设,再到鞋都牌坊的修复及鞋都交通网的优化……在双屿街道的中国鞋都产业园区,一场转型升级改造提升工程已在启动区**启动开工,其中作为提升建设“重头戏”的四大市场有的已建成营业,有的还在热火朝天建设和招商中,预计年内均会开业。今后,在双屿街道的中国鞋都产业园区内,除了原有的鞋业生产企业,还将有更多与鞋业配套的市场亮相,增浓中国鞋都的“都”味。
“中国鞋都”于156 0190 2607年开始大规模建设,总占地面积3900亩,分一、二、三期。其中工业区面积3360亩,现拥有企业900余家,其中规上企业94家,外来务工人员将近17万人。
记者从鹿城(鹿城专卖店)区有关部门了解到,2010年中国鞋都共有规上企业122家,产值114.06亿元,2011年规上企业125家,产值111.08亿元。2012年规上企业98家,产值104.27亿元,2012年的经济危机将鞋都经济推向谷底,但经过2013年一年的艰苦攀爬,又逐步企稳回升,规上企业的产值119.41亿元,园区经济形势逐渐回暖,园区内的企业也实现优胜劣汰,朝精、尖发展。
据双屿街道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由于中国鞋都产业园区年代久,规划滞后,功能单一,体现不出“都”氛围,制约了发展。再加上鞋都目前的企业以低小散、粗放型、劳动密集型为主和辖区要素资源紧张、战略性大项目缺少,导致了产业结构调整相对缓慢,这成了“老鞋都”发展中的“新问题。”
另一方面,随着“西部鞋都”、“中部鞋都”的崛起,各地“零地价”、优惠政策的吸引,双屿鞋都产业园区企业在外另办加工厂越来越多,而且规模也越来越大,康奈集团、巨一(巨一专卖店)集团、东艺鞋业等企业都在外地建有生产加工基地,使鹿城支柱产业、温州“中国鞋都”这金字招牌时时受到挑战。
“中国鞋都”怎样才能华丽转型如何从生产中低端产品的“生产加工基地”,向营销、管理、设计、研发和高端产品生产总部型升级
“中国鞋都”启动了提升改造方案,将鞋文化博物馆所在的卧旗山、鞋都文化广场及温州(国际)鞋城、中国鞋都鞋革城、温州电子信息城、交运轻工淘宝城四大市场在内的区块连成一片划定为鞋都改造提升启动区。作为启动区内项目之一的四大市场建设已提前启动建设,这也是中国鞋都“电商换市”的举措,拟采用“1+5”推进模式,以点带面,使辖区电子商务全辐射。其中“1”为交运轻工淘宝城。“5”分别为温州(国际)鞋城、温州电子信息城、鹿城电子产业园区、中国鞋都鞋革城、国家鞋类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同时,该园利用阿里巴巴(巴巴专卖店)电商学院进驻总部经济园的契机,依托专业平台建立辖区电商联盟,利用现有交运集团物流基地的建设,形成高速周边近1000亩的大型物流集散基地,为电子商务线下物流打下基础,创建中国鞋都电子商务省级产业集聚区,加快“电商换市”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