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来5~10年里,国内的形势会让企业不得不行动起来。”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能源与气候变化项目主任陈冬梅说,“低碳发展需要有长远眼光,企业现在不行动,将来也会被迫行动。”
低碳经济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视为未来经济增长点,而纺织行业也一直是绿色经济的拥趸者与实践者。近,我们就低碳经济的诸多问题专访了陈冬梅主任。
记者:目前,不少企业都热衷于发展“低碳经济”,但往往停留在概念层面,比如纺织行业有的企业一直仅仅在做节能减排,企业究竟应该怎样去理解发展“低碳经济”?
陈冬梅:纺织行业现在作为国家低碳发展规划中的重要行业,节能减排应该算是主流了,但是现在企业做节能减排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有可能只是关注了能耗的情况,而在整体布局上不会特别细致彻底,很多时候尤其是行政命令成分很高的企业,自身的节能减排意识比较弱,工程完成后,通过外部专家做完节能报告就结束了,工程可能会形成非常短、平、快的减排效应,但这只能是一时的效果。
企业在节能减排项目工程完成后还需要一定的诊断,通过诊断得到具体的建议,比如说在采购原材料的时候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导致生产的产品碳元素多还是少;在内部的生产工艺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关键的步骤或者部件;还需要有相应的系统收集到重要的数据信息,根据这些相关信息,管理层每年都能够推旧陈新,并且考虑是否可以往下走,走到它的供应链中。
记者:发展低碳经济对纺织企业在国际贸易市场上的发展将产生哪些影响?
陈冬梅:出口在纺织行业中的占比很高,欧美国家现在非常重视焦炭含量,纺织行业想要进入其市场,肯定不能回避,现在的碳税等政策广泛适用于出口产品,产品的碳基数需要相关数据,如果企业没有这样的数据,就不符合标准。
全球贸易中原来是以倾销和反倾销来作为贸易应战方式,现在碳标准可能冠冕堂皇地成为贸易自由流动的工具,要想保持行业增长以及在国际市场上的位置,纺织行业尤其要注意碳成分的含量,现在企业做了很多节能减排工作,但是,要对其进行一些转化,比如请清洁外部的专家把能源的消耗包括过程中的监控,按照碳足迹的标准和流程来做转换,举个简单的例子:在生产出来的T恤衫上面贴个标签,说明这件t恤衫生产过程中总共消耗了零点几吨的碳,如果能出现这样的数据就是对行业低碳发展作了很大的贡献。
记者:目前,企业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困难和瓶颈在哪?
陈冬梅:的问题还是能力不足。能力不足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主要是指一些软技术,现在,虽然企业的相关设备不能算是全球新的,但是在很多领域已经算是比较好的了,而在软的方面,尤其是碳排放的评估、监测体系的建设,包括信息及时有效的披露以及怎么跟市场规则进行较好联系等方面的能力偏弱。
另一方面就在于领导人的决策和意识,在中国,很多企业都强调技术,就是指硬技术,这种思路就会容易造成企业忽略掉对软技术的获取,比如说:如果有咨询公司来找企业,表示可以提供软服务,可能百分之八十的企业都会对此怀疑,但是,如果有公司要卖给企业一个专利技术,可以直接提高10%的效率则态度就不同了。
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或来电400-101-7153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