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检网资讯:1915年,新青年中提到了“德先生”“赛先生”两个词,“民主”和“科学”两个概念也从那时候开始埋进了有志青年的心中。如今百余年过去,“民主”早已在我们国家生根发芽,而科学也伴随着教育的发展,成为了社会建设的中流砥柱。但即便如此,有一个话题却始终成为科学发展道理上的制约因素——公民科学。
2006年,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实施,在很短的时间中,我国便实现了整体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并且这也间接促进了我国经济体系的进一步完善。而根据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已经达到了10.56%,而在国务院发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中还提到,要在2025年将比重提升到25%。从这方面来看,我国的科学发展快速、顺利且前景广阔。
但即便如此,受限于我国科学教育起步晚,尽管发展迅速,但是不同于科学素质的整体提升,公民科学却依旧处于一个发展初期的状态。或许许多人对于公民科学这个词感觉陌生,简单地说,公民科学指的是科学爱好者自发的科学研究或者探索活动,这个词既属于科研领域,同时也属于社会科学领域。笼统的来说,一个国家公民科学的情况,直观的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全面科学素质以及大众对于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
或许,但从过程来说,公民科学既不具备实验室科学那种严谨、精密的科研环境,也不同于企业发展那样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成果或者结论的转化,但是它却是刺激科技创新的一个关键。
目前,公民科学被认为是科学教育以及带动全面科学运动的一个关键。发展公民科学,一方面可以让原本理论化的科学教育进一步发展为科学实践,还能通过公民科学背后庞大的受众群体,来加速创新型人才培养,甚至还能辅助基础性工程的发展,让大众更好的了解到,科学在我们生活中的价值。
那么如何发展公民科学呢?公民科学诞生于公众科学素质的提升,换言之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同样也是发展公民科学的一场运动。具体到特定情况,我们应该要满足几个要素。
**是青少年科学意识。如今青少年都清楚科学的意义,但是比起一项技术,他们更愿意把科学当做一门学科或者一类知识。这显然是不够的,科学的本质在于实践,如何进一步拉进科学与青少年群体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乐忠于在生活中发现、运用科学便是重要的一步。
其次是培养公众群体的思维模式。生活中有许多的常识,而生活中我们也热衷于运用这些常识来让生活过得更加轻松。事实上,这些常识许多都是和科学有着密切联系的,因此如何通过科学教育、科学普及、科学传播 让大众自发的去了解这些常识背后的科学,并加以运用对于鼓励大众自发的进行公民科学活动也有促进意义。
*后就是科研设施的部署,除了那些精密的实验室仪器外,同样要鼓励民用产品的发展,让大众有更多的机会,借助趣味的仪器使用过程来发现生活改变生活,当然这背后还涉及到使用过程中的正确引导以及维护工作。
总的来说,当大众愿意去尝试参与到科学活动中,全民科学才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发展,而随之带来的一些创新或者知识建设成果,也将会为国家可科学发展提供重要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