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我国大多数地区实现了蔬菜周年供应,越来越多的反季节蔬菜端上了消费者的餐桌。然而反季节蔬菜在给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的同时,也遭到了一些质疑,有的消费者将味道差、营养低与反季节蔬菜划上了等号。
据了解,蔬菜生长和发育过程中会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低温、高温、光照、干旱、多雨等等,都会影响蔬菜生理代谢过程,进而影响各种营养成分的合成与积累。反季节蔬菜多以大棚种植为主,大棚往往是在冬季低温环境下使用,可以提供较好的保温措施,但是相对春、夏、秋季露天环境来讲,大棚里的温度还是会低3℃-10℃甚至更多。光照强度也会因为覆膜和冬季日照时间短,比露地弱大约20%-30%。
反季节蔬菜与应季蔬菜生长环境特征的不同,确实带来些味道上的差异。研究表明,蔬菜中糖类成分和风味成分决定着蔬菜的味道,而这些成分的形成与光照和温度有着密切的关系。高温及光照强度会增加蔬菜中糖类成分及风味成分的积累。而露地蔬菜的生长过程中环境温度较高、光照较强,故而应季露地种植的蔬菜风味及口感会更好一些,其中番茄、黄瓜等适合生吃的蔬菜以及辣椒、芹菜等具有独特风味的蔬菜尤其明显。
但是反季节蔬菜的营养并不差,部分营养成分甚至可能优于应季露地种植的蔬菜。蔬菜生长过程若处于温度较低的情况下,自身保护机制会促使其生成更多的维生素C和酚类物质。维生素C和酚类物质作为植物源抗氧化剂,对人体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反季节蔬菜生长过程温度整体低于应季蔬菜,部分处于低温控制状态,故而其维生素C和酚类营养物质含量与应季露地种植的蔬菜相比不一定就低,甚至可能更高。
因此不能因为反季节蔬菜的风味及口感比露地种植的差,就认为其营养也差。事实是,反季节蔬菜部分营养成分含量不仅不比应季露地种植的蔬菜低,甚至可能会更高。同时,反季节蔬菜在冬季、春季这种原本蔬菜短缺的季节给我们提供了更多选择,丰富了消费者的餐桌。因而,反季节蔬菜对于提升公众健康生活品质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