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简介
GB/T12357的本部分规定了A1a、A1b和A1d类多模光纤的几何尺寸参数、光学和传输特性、机械性能和环境性能的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通信光缆和其他信息传输设备中使用的A1类多模光纤。英文名称:Multimode optical fibres for telecommunication—Part 1:Sectional specification for category A1 multimode fibres
标准状态:现行
替代情况:替代GB/T 12357.1-2004;
中标分类:通信、广播>>通信设备>>M33光通信设备
ICS分类:电信、音频和视频技术>>光纤通信>>33.180.10光纤和光缆
发布部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发布日期:2015-12-31
实施日期:2016-03-01
出版日期:2016-03-01
页数:24页
前言
GB/T12357《通信用多模光纤》分为以下4个部分:———第1部分:A1类多模光纤特性;———第2部分:A2类多模光纤特性;———第3部分:A3类多模光纤特性;———第4部分:A4类多模光纤特性。本部分为GB/T12357的第1部分。本部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部分代替GB/T12357.1—2004《通信用多模光纤 第1 部分:A1 类多模光纤特性》,与GB/T12357.1—2004相比主要变化如下:———增加对0.5m 标距长度的抗张强度(中值)的要求(见表3);———增加抗张强度的试验项目和方法(见表4);———将A1a类光纤分划为A1a.1、A1a.2和A1a.33种类型分别描述(见表5,2004年版表5);———增加微分模时延的性能要求(见表5);———删除表5中A1a类光纤的数值孔径可为0.23±0.02的要求;(见表5);———修改表5中零色散波长和零色散斜率的指标要求,并将数值孔径的容差改为0.015(见表5,2004年版表5);———增加微分模时延的试验项目和方法(见表6);———将光传输衰减变化的试验属性和试验方法移入表8(见表8,2004年版表6);———增加图1,以描述对双波长带宽有要求时,两个波长窗口带宽性能的相关性(见图1);———增加A1a类光纤以15mm 半径的宏弯损耗要求和测试方法(见4.4.3);———将环境性能章节分成多个条目描述,并增加机械环境的要求(见4.5);———增加附录B作为光纤微分模时延与有效模带宽计算值的规范性要求(见附录B);———增加附录C关于模式带宽与注入条件的考虑(见附录C);———增加D.3描述本部分与ISO/IEC11801在光纤类型和带宽上的对照关系(见D.3);———增加附录E以说明带宽的相关术语(见附录E)。本部分采用重新起草法参考IEC60793-2-10:2011《光纤 第2-10部分:产品规范—A1类多模光纤特性》(英文版)编制,与IEC60793-2-10:2011的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本部分与IEC60793-2-10:2011的主要区别包括删除了IEC60793-2-10:2011的附录A、附录B、附录C,其相关的内容在正文中的相应部分体现;IEC60793-2-10:2011中未做详细规范的技术要求,则参考了ITU-TG.650.1:2007。详细的技术差异见附录A。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文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本部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本部分由全国通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85)归口。本部分起草单位: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长飞光纤光缆有限公司、深圳市特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本部分主要起草人:雷非、李婧、王冬香、张伟民、刘骋。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T12357—1990、GB/T12357.1—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