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简介
本标准以测试性能为基础建立了密封放射源分级体系,并对源的性能、要求、检验方法、标识和证书等作了规定。 本标准为密封放射源产生者提供了评价其产品在使用中安全性的系列检验,同时也便于使用者选择满足使用要求的放射源类型,特别是对关注防止因放射性物质泄漏而造成电离辐射照射的场所选择放射源类型时能提供帮助。本标准也可为管理部门提供指导。 这些检验分为几组,例如,包括暴露于异常高温和低温检验以及各种机械检验。每项检验适用于不同的严格程度。检验结果是否通过,取决于密封放射源内容物是否泄漏。 本标准不按源的设计、制造方法或发出辐射的刻度方法分级,本标准不包括核反应堆内的放射性物质(含密封源)和燃料元件。英文名称:Sealed radioactive sources - General requirements and classification
标准状态:现行
替代情况:替代GB 4075-2003
中标分类:能源、核技术>>辐射防护与监测>>F70辐射防护与监测综合
ICS分类:环保、保健与安全>>13.280辐射防护
发布部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发布日期:2009-03-13
实施日期:2010-03-01
出版日期:2010-03-01
页数:24页
前言
本标准的第4章、第5章、第6章、第8章、第9章和第10章为强制性的,其余为推荐性的。本标准修改采用ISO2919:1999《密封放射源 一般要求和分级》。本标准与ISO2919:1999相比存在如下技术性差异:---删除了国际标准的前言和引言;---4.1中分级表示方法按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改;---第8章中增加了源编码。本标准代替GB4075-2003《密封放射源 一般要求和分级》。本标准与GB4075-2003相比主要有以下变化:a) 将原标准中所有GB/T15849-1995改为GB15849-1995;b) 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环发[2004]118号《放射源编码规则》;c) 在4.1分级表示方法中GB之后增加标准号4075,修改为GB4075/××××/C(或E)×××××(×);d) 在6.1中增加了污染检验的污染量要求;e) 将7.6.1.1中b)、c)项合并,修改为撞针高度(6.0±0.2)mm,直径(3.0±0.1)mm;f) 在第8章 源标识、第9章 源证书和附录B中增加了放射源编码;g) 删除第8章中的表述(见ISO361)及包壳的标识应在密封源检验前进行;h) 对图1弯曲检验参数进行了修改;i) 对附录B证书表述进行修改;j) 将附录D 引用的文件均作为规范性引用文件列出;k) 将参考文献中1的版本升级为2005版;l) 对某些文字进行修改以使技术含义更加明确。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 均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全国核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段利民、龚凌凌。本标准于1983年12月24日首次发布,2003年3月24日**次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