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简介
本部分规定了由于实验室内观测条件(时间、校准、操作员和设备)变化而产生的四种中间精密度度量。这些中间度量可以在一个确定的实验室内试验中产生,也可以通过实验室间试验产生。此外,GB/T6379本部分: a) 讨论中间精密度度量定义的含义; b) 为在实际工作中对中间精密度度量估计的解释和应用提供指南; c) 没有为估计中间精密度度量的误差提供任何度量; d) 不涉及如何确定测量方法本身的正确度,但讨论了正确度与测量条件之间的关系。 1.2 本部分适用于所涉及的测量方法特指对连续量进行测量,并且每次测量只取一个值作为测量结果,尽管这个值可能是一组观测值的计算结果。 1.3 确定这些中间精密度度量的本质在于,用数量表示测量方法在规定条件下,重复测试结果的能力。 1.4 本部分所述的统计方法基于如下的前提:可以联合“相似”的测量条件中的信息,以获得对中间精密度度量更为准确的信息。只要所称的“相似”确实“相似”,这个前提即是有效的。但通过实验室间研 究来估计中间精密度度量时,这个前提很难得到满足。例如,为使联合不同实验室的信息有意义,需要通过控制所有参与试验的实验室的“时间”影响(效应)或“操作员”影响(效应),使它们“相似”,就非常困难。因此,在使用中间精密度实验室间研究所得的结果时要加以小心。实验室内研究也依赖于上述前提,但此时由于分析者对一个因素的实际影响了解更多,也知道该如何对它进行控制,因而这个前提更易于实现。 除本部分所述的技术外,还有另外一些估计和证实一个实验室内中间精密度度量的技术,例如控制图(见GB/T6379.6)。本部分并未声明提供了在某一特定实验室内对中间精密度度量进行估计的**方法。 注:本部分涉及试验设计,例如套设计的知识。附录B和附录C中给出了相关的基础知识。英文名称:Accuracy(trueness and precision) of measurement methods and results - Part 3:Intermediate measures of the precision of a standard measurement method
标准状态:现行
中标分类:综合>>基础学科>>A41数学
ICS分类:社会学、 服务、公司(企业)的组织和管理、行政、运输>>质量>>03.120.30统计方法的应用
发布部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发布日期:2012-11-05
实施日期:2013-02-15
出版日期:2013-02-15
页数:32页
前言
GB/T6379《测量方法与结果的准确度(正确度与精密度)》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其预期结构及对应的国际标准为:———第1部分:总则与定义(ISO5725-1:1994,IDT)———第2部分:确定标准测量方法的重复性和再现性的基本方法(ISO5725-2:1994,IDT)———第3部分:标准测量方法精密度的中间度量(ISO5725-3:1994,IDT)———第4部分:确定标准测量方法正确度的基本方法(ISO5725-4:1994,IDT)———第5部分:确定标准测量方法精密度的可替代方法(ISO5725-5:1998,IDT)———第6部分:准确度值的实际应用(ISO5725-6:1994,IDT)本部分为GB/T6379的第3部分。本部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部分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SO5725-3:1994《测量方法与结果的准确度(正确度与精密度) 第3部分:标准测量方法精密度的中间度量》及ISO 于2001-10-15发布的对1994版ISO5725-3的技术修改单。对ISO5725-3:1994的错误作了如下的修改和更正:———修改了9.4中关于根据完全套设计试验,对重复性标准差、再现性标准差及中间精密度标准差估计的不准确叙述。———将附录D的表D.5中sI(T)在第6水平的值由9.545×10-3更正为8.020×10-3。GB/T6379第1部分至第6部分作为一个整体代替GB/T6379—1986和GB/T11792—1989。标准中将原精密度概念加以扩展,增加了正确度概念,统称为准确度;除重复性条件和再现性条件外,增加了中间精密度条件。本部分由全国统计方法应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1)提出并归口。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深圳市华测检测有限公司、海南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无锡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广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本部分主要起草人:于振凡、冯士雍、丁文兴、朱平、黄艳、陈华英、吴建国、李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