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简介
GB/T29820的本部分描述了获得各种封闭管道或明渠流量测量方法的校准图和评估此类校准不确定度的过程。本部分还给出了利用校准图评估测量不确定度的过程,以及同**量点多次测量平均值的不确定度的计算程序。本部分只考虑线性关系的不确定度评估。非线性关系的不确定度由GB/T29820.2论述。因此,本部分仅适用于以下情况:a) 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本身就是线性关系;或者,一个或两个变量通过某种形式的转换可以在两者之间建立线性关系,例如使用对数;或者,可以把整个范围细分成若干小范围,在每个小范围内可以将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看成是线性关系。b) 拟合线的不确定度与校准图中单个观测值的不确定度相比可忽略不计。注:本部分所述原理的应用实例示于附录B和附录C。英文名称:Assessment of uncertainty in calibration and use of flow measurement devices—Part 1:Linear calibration relationships
标准状态:现行
中标分类:仪器、仪表>>工业自动化仪表与控制装置>>N12流量与物位仪表
ICS分类:计量学和测量、物理现象>>流体流量的测量>>17.120.01流体流量的测量综合
发布部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发布日期:2013-11-12
实施日期:2014-03-15
出版日期:2014-03-15
页数:32页
前言
GB/T29820《流量测量装置校准和使用不确定度的评估》由以下部分组成:———第1部分:线性校准关系;———第2部分:非线性校准关系。本部分为GB/T29820的第1部分。本部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部分修改采用ISO/TR7066-1:1997《流量测量装置校准和使用不确定度的评估 第1部分:线性校准关系》。本部分与ISO/TR7066-1:1997相比,存在以下技术性差异,这些差异涉及的条款已通过在其外侧页边空白位置的垂直单线(∣)进行了标示。ISO/TR7066-1:1997所引用的ISO/TR5168:1998已被ISO5168:2005所代替。与ISO/TR5168:1998相比,ISO5168:2005在“随机”和“系统”不确定度分量的概念和术语方面有了重大改变,“随机”和“系统”不确定度分量不再是优选分类。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1) 与GUM(ISO 指南 测量不确定度表示方法)一致,因随机或系统原因产生的不确定度分量,评估后的处理方法相同;2) 这些术语在使用时可能产生歧义或混淆。基于上述原因,ISO5168:2005不再将不确定度分量分成“随机分量”或“系统分量”,而是按照评定方法分类,将不确定度分量分为“A 类标准不确定度”和“B类标准不确定度”进行评定。为此,本部分按ISO5168:2005做了技术性修改:———不再使用“随机效应导致的不确定度”和“系统误差限”的概念,而是按照不确定度评定方法进行分类,分为A 类标准不确定度和B类标准不确定度;——— 规范性引用文件中,以GB/T27759—2011(ISO5168:2005,IDT)替代ISO/TR5168:1998;———“术语、定义和符号”中,按不确定度评定方法将原标准的随机效应导致不确定度和系统误差限在使用时可能产生歧义或混淆的术语修改成A 类标准不确定度和B类标准不确定度术语的定义;以符号u()“括号内变量的标准不确定度”代替符号eR()“括号内变量的随机不确定度”和符号eS()“括号内变量的系统误差限”;增加了“3.1.16 等精度测量”的内容;在3.2符号中,“θ影响系数”与GB/T27759—2011表述一致,称为“灵敏度系数”;———6.4中,以GB/T27759—2011的附录D代替ISO/TR5168:1998的附录E;———在8.2.2后增加了“注”,说明了用*小二乘法中相关系数来判断线性相关的方法;———第11章由“不确定度的计算”改为“A 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第12章由“系统误差限和报告程序”改为“B类标准不确定度和报告程序”;———删除B.2中的“注”,即“注:许多关于流量测量的标准中,A 类标准不确定度uA(Q)用符号2smr表示,其中smr定义为平均关系的标准误差。”,因为目前的流量标准中已不再使用该表示法,而且此注与本部分前后文均无关联。经核查,ISO/TR7066-1:1997的附录B和附录C给出的两个示例中,存在个别公式书写错误、数据计算错误和表格中个别表头符号的书写错误等,本部分给予了核查计算和修改,情况见内容。本部分还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取消了第1章“范围”内的条款编号;———更改了附录中公式的编号。本部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本部分由全国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24)归口。本部分起草单位: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上海仪器仪表自控系统检验试验所、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北京市计量检测科学研究院、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威尔泰工业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余姚市银环流量仪表有限公司、中环天仪股份有限公司、丹东贝特自动化工程仪表有限公司。本部分主要起草人:郭爱华、杨有涛、孟涛、张进明、沈昱明、徐臻、朱家顺、张亮、朱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