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质检总局加强大质检文化建设的号召,本刊特开设了“文化篇”。“文化篇”的主要栏目包括“计量沙龙”、“计量史话”、“科普长廊”、“计量人物”等,同时给更多兴趣爱好广泛、有才艺的计量工作者提供展示计量绘画、计量诗歌散文、计量人和物主题摄影作品等的平台,满足大家丰富多彩的文化、休闲需求,弘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计量文化。欢迎大家踊跃投稿,共同来建设我们的计量文化家园。
诱惑,人类的天敌
猩猩的习性是爱喝酒,好穿鞋。乡下人摸透了猩猩的习性,就故意在猩猩出没的地方摆上美酒,放上新鞋,以引诱猩猩上钩。一开始,猩猩一下子就猜透了人的“良苦用心”,便熟视无睹般从美酒、新鞋旁走过。但不一会儿,它们便又返了回来,既喝了美酒,又穿了新鞋。到喝醉的时候,乡里人即可从容地将它们擒获。
“美酒新鞋”之类的诱惑总是有的,这是客观存在,任何时候都不会绝迹,这不仅是对猩猩,更是对人类的考验。诱惑是人类的天敌,自古因为诱惑而丧失前程或丢掉性命的不计其数。同时,诱惑也是对人的检验和锻炼,检验人的德行、锻炼人的定力。
人在诱惑面前为什么会落入陷阱呢?很多人认为是“识不破”。其实,更重要的是另外两条:**是“忍不过”,没有定力,管不住自己,在诱惑面前动心;其次是心存侥幸,以为“偶尔一次、两次不会被发现。”这如同鱼儿上钩,把饵吞下去就想迅速逃跑,那是不可能的。因此,对于诱惑,既要“识得破”还须“忍得过”,只有忍得过诱惑,才能躲得过杀身之祸。古人云:我贵而人奉之,奉此峨冠大带(官帽)也;我贱而人侮之,侮此布衣草履(鞋)也。然则非奉我,我胡(何必)为喜?原非侮我,我胡为怒?意思是说,所有向你展示诱惑的人,看重的都是你手中的权力,而不是你本身。真廉无廉名,立名者正所以为贪;大巧无巧术,用术者乃所以为拙。“千里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时常反省自己、时刻保持清醒,把住做人为官的底线,就不会落入陷阱。
生命如此之“高”
有一个故事:正是青黄不接的初夏,一只老鼠掉进了一个半满的米缸里。这飞来的口福让老鼠喜出望外,自然是一通饱吃,吃完后倒头便睡。不知不觉中,丰衣足食地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有时,它也想,跳出去算了,但一想到这么多上好的白米,实在是不忍心离开。后来有**,它发现米缸见了底,才觉得现在的高度再也跳不出去了,心里不由得发了慌。结局自然只有两个:一是成了主人的棒下鬼;二是饿死在缸中。
“再也跳不出去了”,生命的高度就这么“高”!而且这个高度就掌握在老鼠自己手里。对于人而言,健康就在自己手里,安全就在自己手里,生命也在自己手里。人的许多悲剧不是别人造成的,而是自己,是自己的贪心或失误。自己做的事情永远由自己负责,自己承受。好事如此,坏事亦如此。对于好事,是自享其乐;对于坏事,则是自作自受。同时,坏事和好事都有个积累过程。对这只老鼠而言,如果中途不再贪吃,也许能够跳出来,但它“实在下不了决心。”这说明,走在贪的道路上,终止也实在难。
另外,如果这缸米标有“毒鼠灵”之类的警示,这只老鼠显然会提高警惕。我们人类也会犯与这只老鼠同样的错误,往往只注意有明示标牌的陷阱,其实,没有标牌的陷阱才是致命的。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也只能在明示有“危险止步”的地方才停下来,而对于没有危险标志的地方,也就高枕无忧了。潜移默化比明火执仗更危险,警惕这个“没有标牌的危险之地”吧,“计量”这个潜移默化吧!量的积累正在酝酿质的变化,一定不要等到发生质变时才明白过来。到那时,悔之晚矣,追悔莫及。
“虫负蝂之累”之悟
柳宗元的《虫负蝂传》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文中说,负蝂虫是一种好负重物的小虫,爬行时遇到东西,都随时捡起来放在背上,背的东西也越来越重。哪怕不堪负重了,还是不断地往背上加东西。如此,终于被压得倒在地上。有人同情它,替它去掉背上的东西。但是,它只要能爬行,仍要往背上加东西,直到趴下甚至死亡。
柳宗元塑造了一个自然界贪婪、愚顽的小虫子的形象。同时,就虫论人,就事论理,揭露了“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智若小虫的贪得无厌者,以此告诫人们做人不要贪得无厌、欲望无度,给人留下了深深的思考和无穷的回味。
人之贪心用虫负蝂之累来比喻,甚为贴切。作为**动物的人类,似负蝂者也大有人在。“虫负蝂之累”之弊在于,有些人已经位高、财大,仍不满足,仍然是“韩信将兵,多多益善”,结果犯了和小虫子一样低级的错误,*终落得个“坠地而亡”的下场。“虫负蝂之累”给人以深刻的启示:要不断“计量”自己背上的东西有多重?特别是不义之财有多少?时刻保持头脑清醒,用理智战胜日益膨胀的私欲,懂得放弃,学会施舍。
“蛙死温水”的启示
据说,美国康乃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做过一个对比试验。将一只青蛙冷不防丢进煮沸的油锅里,在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这只反应敏捷的青蛙奋力跳出油锅,安然逃生。之后,他们又盛了大半锅冷水,再把这只青蛙放进去,然后在锅底用炭火慢慢加温。青蛙不知究竟,仍然悠然地在逐步升温的水中游动,等到它意识到水温之高已不能再停留时,想奋力跃出,为时已晚,*后死在锅中。
“蛙死温水”是否如此,没有亲眼见过,但即使是一个故事,对人们也有很强的警示作用。潜移默化比刀光剑影更能毁人,应是不容置疑的现实。人们对显而易见的危险通常都会有所防范,而对于一些潜在的危险往往视而不见。在厦门特大走私案中,被“双规”后的福建省公安厅原副厅长庄如顺就说过,“我经得起‘一手交钱、一手交权’的权钱交易的考验,但经不起‘润物细无声’的权钱交易的考验。”那些在当初没有守住“小事一桩”、无所谓以及抱有侥幸心理者,尽情享受着别人的照顾、安排和贿赂而不能自省,犹蛙在温水,没有危机感,终不免会踏上一条欲罢不能的不归路。
人生也要有减法
大多数人,尤其是年轻人、中年人,多用加法。进入仕途,官升了还想再升;做企业,钱赚了,还想多赚;搞艺术,作品多了,还想再多;在家庭,家具够了,还想再添置;衣服本不少,看见时髦的还想买等。如果顺其自然,官能升,钱能赚,作品能出,那自然不放弃,但是,无论什么事,不是越多越好,而是适合、适当为好。尤其是老年人,应该主动做减法,至少不应该再做加法。过犹不及这个成语很符合辩证法,在很多情况下,多并不比少更好。该加的要加,该减的要减。无论是加还是减,都要有“计量”。计量的标准,一个是顺其自然,一个是恰到好处。
人也需要汽车的“三大功能”
一部汽车有发动机、方向盘和刹车三大装置,相应地有动力、转弯、停止三大功能。当然,这三大装置都有传动系统。发动机提供动力,没有这个,汽车跑不起来;方向盘用来调整方向,以奔向目的地,同时用来躲避事故;刹车可以使飞驰的汽车停止,一方面避免事故,另一方面也需要停止,并不是一直跑下去。
人也是这样,既需要有生活和做事的动力,以便实现自己的价值;也需要根据变化了的情况不断调整自己,随时改变前进的方向和速度;同时,还需要有停止以规避风险。也就是说,发动机、方向盘和刹车,一个也不能少。
不过,人们往往注意或重视**个功能,即发动机,忽视或不注意第二、三个功能,这往往容易出事。实际上,不懂得拐弯的人就不懂得直行;不懂得停止的人就不懂得前进。有时,拐个弯正是为了更快地到达目的地,停止也是为了更好地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