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1日至22日,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赴河北省邢台市、邯郸市和雄安新区调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并指出要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倒逼作用。
这表明治理臭氧污染问题仍要坚持调整和优化产业和交通等结构,这也是大气污染治理中的关键。
近年来,我国臭氧污染问题逐步显现,浓度逐年上升。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以臭氧为首要污染物的超标天数占总超标天数的41.8%,仅次于占比45%的PM2.5,已成为打赢蓝天保卫战的重要“拦路虎”。
另有数据显示,2019-2020年秋冬季环境空气质量目标完成情况中,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臭氧浓度上升了2.8%。在本不应是臭氧高发期的秋冬季,臭氧浓度仍在上升,这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众所周知,臭氧污染由前提物VOCs和NOx组成,主要来源于工业和机动车等。根据新公布的全国第二次污染源普查可知,目前全国VOCs和NOx的排放量都超过了千万吨,其中工业企业的无组织排放占60%-90%左右,而工业企业中又以石化、化工、工业涂装和包装印刷等重点行业为排放大户,占比70%左右;机动车这一移动源的难点是重型柴油车,对大气中的氮氧化物贡献率达78%。
臭氧污染背后究竟有多复杂呢?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陆克定曾在会议中指出,从物质平衡来讲,氮氧化物实际上是臭氧,VOCs决定了氮氧化物向臭氧转化的速度。
从两个排放来源来看。有专家指出,工业排放的VOCs和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不一样,后者主要是从烟囱排放,VOCs属无组织排放。而一家石化企业光管道密封点就有几十万个,这就需要对产生VOCs物料的环节链条进行全方位排查。
另一方面,机动车排放的NOx不只是固定在点位附近,而是扩散到近地面的各个角落。只要遇到VOCs,就能累积产生臭氧,虽然某些临街点位的臭氧浓度下降了,整体浓度却在不断反应增加。
尽管如此,我国对臭氧治理前景非常有信心。是因为我国在臭氧研究领域有近50年的研究积累,已经有了系统的顶层设计和充足科研投入,再加上各级政府又特别重视关注,使得我们同时具有前沿的研究成果和可落地的解决方案。
业内人士指出,对于地区来说,将VOCs排放企业及早纳入产业布局规划能够对大气治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要紧盯工业园区、企业集群和重点企业,全面加强VOCs综合治理,加强污染源头防控,从治标向标本兼治转变。
针对机动车治理,我国将继续通过施行严格的排放标准、淘汰老旧车辆、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等方式降低机动车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同时减少使用重型柴油车等的公路运输,推行“公转铁”、“公转水”等运输方式,从源头减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