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商场、超市和便利店里,一些临期食品不仅不愁销,还受到很多消费者的青睐。甚至在部分城市,有不少专门售卖临期商品的特卖商店应运而生。临期食品的二次上架销售既减轻了商家的库存积压,避免食物浪费,又让消费者“用打折的价格,吃到不打折的美味”,的确是一举多得。
如今,一些年轻人对临期食品的消费热情催生了线上和线下临期食品市场新经营业态的出现,更有不少消费者在线上“薅羊毛”。
以某品牌酸奶为例,该临期店铺的优惠到手价格为35.9元,生产日期为2月;品牌旗舰店商品海报上的参考优惠到手价格为51.15元,生产日期注明为4月。
临期食品是指即将到达食品保质期,但仍在保质期内的食品,于安全食品的范围,如超市的“临期食品专柜”销售的即是临期食品。
2012年1月27日,国家工商总局发文明确要求,食品经营者对即将过期的食品应向消费者作出醒目提示,也就是说,到了保质期临界期限的食品需要告之顾客并单独出售。北京市工商局随之向外界公布了“食品保质期临界”的6级标准:
标注保质期1年或更长的,临界期为
;(比如罐头、糖果、饼干等)
标注保质期6个月-不足1年的,临界期为
;(比如方便面、无菌包装的牛奶果汁之类)
标注保质期90天到不足半年的,临界期为
;(比如一些真空包装并冷藏的熟食品,速食米饭之类)
标注保质期30天到不足90天的,临界期为
;(比如一些灭菌包装的肉食品,鲜鸡蛋等)
标注保质期16天到不足30天的,临界期为
;(比如酸奶、一些点心等)
标注保质期少于15天的,临界期为
。(比如牛奶、活菌乳饮料、主食品、未灭菌熟食、未灭菌盒装豆制品等)
不过,挑选临期食品也有“门道”,消费者在关注保质期之外,还需要关注食品的储存条件要求。“任何一个产品的保质期,都有一定的储藏条件要求。一般来说,储藏温度越高,同样一种食品的保质期越短。比如说,-18℃下能保存12个月,不等于-8℃下也能存这么长时间。食品开封后,保质期会缩短等。通常情况下,冷藏食品往往并不能全程在包装上标注的冷藏温度下储藏,如果是这样,就会提前过期,比如熟食等。此外,冷冻食品包装上都写着-18℃下保质多少个月,实际上它并没有办法做到在运输中和超市里完全保持稳定在-18℃下。因此,购买这些冷链食品时,不要到临界期再买,还是买那些*新出厂的产品比较放心。反之,比如糖果、蜂蜜、糖分很高的固体饮料等等,它们放几年实际上都不会有安全问题,因为水分太低了,或者糖分浓度太高,导致微生物无法繁殖。”
选购临期食品时需注意查看保质期,应在保质期内将食品食用完。此外,要理性消费,不要因为优惠就大量囤货,无法吃完而超过保质期会造成浪费。
在购买临期商品时,要留心商品的保存条件是否和标签上描述的一致。同时要细心观察食品是否出现霉变、气味改变、颜色改变、状态改变等情况,不购买出现异常的食品。
不同类别的食品保质期不同,其劣变的速度也不同。对于营养丰富、水分含量高的食品,如酸奶、果汁等,其变质速度非常快,这类临期食品应谨慎购买。对于水分含量低的食品,如饼干、方便面及罐头食品等微生物不宜生长或生长速度较慢,其安全性相对会更高。
不过针对食品品质和安全性问题,消费者也无需过度堪忧,有众多标杆检测机构练就了火眼金睛和*强大脑,为消费者层层把关,守护着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