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7年7月, 国务院 食品安全办等10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食品安全谣言防控和治理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各相关部门工作责任,构建快速响应、协调联动、辟谣和严惩并举的长效机制,形成部门协同联动的良好机制。一年来,各级政府和 监管部门积*作为,在谣言治理方面下大力、出新意,不断完善谣言治理综合措施和长效机制,取得明显效果。本版特别推出一组介绍地方谣言治理经验的报道,以飨读者。
福建
综合施策 打赢紫菜“保卫战”
2017年2月中旬,一则长约2分40秒的视频在网络热传。在该视频中,一女子称福建省多家食品企业生产的紫菜是用废旧黑塑料袋制成的,不能食用。此后没多久,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网络平台上又相继出现几十个版本的类似视频。一时间,“塑料紫菜”谣言形成网络舆论热点,给福建、浙江等地的紫菜生产销售企业、养殖户造成巨大冲击。
福建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发现上述网络舆情后,**时间联合当地官方网络辟谣举报平台,对系列网传视频进行核实,并于2017年2月20日在该平台刊发《“紫菜是黑塑料袋制成”视频广泛流传 福建水产专家辟谣》一文。该文通过采访福建省海洋环境与渔业资源监测中心研究人员,对“塑料紫菜”谣言进行权威辟谣,并详细介绍了福建紫菜的特点,以及如何鉴别紫菜和塑料袋等科普内容。该文刊发后,被不少媒体引用。除了在官方微博、微信平台及时推送权威辟谣和科普内容外,该局还积*发动谣言主要“受灾地”媒体,通过图文、视频等形式宣传紫菜相关科普知识。
作为涉事企业所在地的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泉州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和晋江市市场监管局立即对谣言涉及的多家紫菜生产企业开展执法检查,同时发动当地媒体走进辖区紫菜生产企业,对紫菜的生产加工进行客观报道,并指导紫菜生产经营企业主动澄清谣言,鼓励企业联合维权。2017年2月21日,晋江市紫菜加工行业协会发表严正声明,对网络谣言进行有力回击。晋江市70多家紫菜加工企业亦抱团维权,发起“行业保卫战”。
福建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林凤祥召集泉州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和晋江市市场监管局领导,专题研究谣言治理对策,并要求两局与同级公安机关密切配合,进行立案调查。同时,福建省局亦积*与省公安厅沟通,请求加强对该案件的协调与督导。
在此基础上,晋江市公安局迅速成立专案组,分赴黑龙江齐齐哈尔、广西贵港等地,对涉案谣言视频进行侦查。至2017年6月6日,公安机关共抓获18名制造、传播“塑料紫菜”谣言以及实施敲诈勒索的违法犯罪人员。2017年11月30日,晋江市人民法院做出一审判决,判处造谣者王某有期徒刑1年10个月。
为持续推进舆论引导和科普工作,“塑料紫菜”谣言事件已成为福建省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科普大讲堂”活动的典型案例。福建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反复宣讲、持续科普,引导群众学会甄别谣言,做到不轻信、多查证、不传播,共同营造食品安全全民参与、社会共治的良好氛围。”
杭州
用对比实验还原真相
食品谣言“来来网网”,既给消费者造成困扰,也给社会带来巨大损失。为及时粉碎谣言,杭州市市场监管局紧紧抓住食品谣言的传播规律,精心策划对比实验方案,利用媒体广泛传播实验过程,亮出科学利剑,及时主动发声,2015年以来已开展“西瓜打针”“螃蟹注水”“杨梅注胶”等专题辟谣12次,以实验真相还击网络谣言,取得了良好的科普宣传效果。
紧跟热点 让谣言不攻自破
螃蟹是不少杭州市民喜爱的美食。2016年7月,一段“商家给螃蟹打针注水”的视频在微信朋友圈疯传。该视频称,这是不法商贩往螃蟹体内注水增重,甚至注射假蟹黄,引发市民恐慌。杭州市市场监管局立即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做了模拟实验。**组实验对象是两只母蟹,注入的是自来水。实验人员用针筒抽取10毫升自来水,分别从背部、腹部注入,但至少有一半水溢出。1分钟后称重,两只蟹分别增重3.42克、4.10克。注水几秒钟后螃蟹就没了活力,约15分钟后死亡。第二组实验对象是两只公蟹,注射生理盐水。重复上述步骤,两只蟹同样增重不明显,且在注水后丧失了活力,约20分钟后死亡。浙江电视台、杭州电视台等10余家省市媒体对此实验进行了广泛报道。杭州市政府官方微信公众号“杭州发布”也同步推出了《还原注水螃蟹,结果竟然是这样的》科普文章,阅读量近2万次。许多市民留言表示监管部门辟谣及时,不会再相信类似传言。
注重原创 让真相跑在前头
6月是杨梅的采收旺季,也是谣言传播“旺季”。今年6月,杭州市市场监管局提前辟谣,邀请近20家媒体现场见证“杨梅注胶”对比实验。实验中,工作人员取一颗新鲜杨梅的果肉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看到的是饱满的红色柱状组织。再拿一颗杨梅在水中反复搓洗后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看到的仍是红色柱状组织,只是不太饱满。而食用明胶经水洗后,在显微镜下呈现的是无定形、半透明的固体物质。实验结果表明,杨梅的果肉由众多肉柱聚集而成,其经反复搓洗留下的“胶状物”其实是果肉残留组织,与明胶不是同类物质。随后,工作人员用针管费劲地将明胶注射进杨梅果肉里。这颗重17.1克的杨梅,注胶后重量仅增加了0.3克。冷藏24小时以后,注胶杨梅的表面明显析出不均匀的胶体。大约48小时以后,注胶杨梅果肉出现了塌陷现象。实验结果表明,无论是想牟取暴利还是想延长保鲜期,给杨梅注胶都只能“帮倒忙”,适得其反。
杭州市市场监管局通过这样直观的对比实验,帮助消费者“身临其境”了解真相,识破食品谣言,获得公众广泛赞誉。
湖南
持续科普破除“面条含胶”谣言
2017年4月上旬,中国健康传媒集团食品药品舆情监测中心、腾讯新闻“较真”专业事实查证平台联合发布“2017年3月十大食药类谣言”,其中在网上和微信视频流传的“面条洗出胶不能吃”的谣言榜上有名。
该谣言涉及湖南两家企业,为此,湖南省食品药品监管局**时间进行了紧急辟谣。2017年4月10日,该局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媒体记者现场观摩湖南省食品质量安全技术协会理事长、湖南省政府特聘标准化首席专家杨代明,用绿豆粉、荞麦粉、燕麦粉和小麦粉进行现场对比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只有小麦粉揉成团后再清洗,才会出现固状物,这是小麦粉独有的特性。杨代明幽默地解释道:“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小麦粉的每个蛋白质分子外围有多个巯基,两个相接近的小麦蛋白质巯基在少量水的帮助下‘相遇而牵手成功’(产生二硫键,就结成了至死不变的‘朋友’(非常稳定的结合。每一个小麦蛋白质上都有这样的巯基,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非常大的网状结构,类似大渔网,这就是我们所熟悉的面筋。”随后,湖南省内各主流媒体都对这次现场辟谣进行了报道,该省各市州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也同步进行了科普宣传。
2017年4月下旬,湖南卫视“新闻大求真”栏目通过现场直播实验再一次证实:“面条含胶”纯属网络谣言,所谓的“胶”其实就是面筋,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持续的科普解读使当地群众没有受到谣言困扰。家住省政府宿舍区的王阿姨表示:“通过读报纸、看电视,我们现在都知道‘面条含胶’是谣言。而且我还知道,只有小麦粉能洗出‘胶’。”
在加强科普宣传的同时,湖南省局还对涉事的两家企业进行了飞行检查。现场检查和抽样检测结果显示,两家企业的面条产品均未检出含有化学胶水和塑化剂物质,不存在掺入化学胶水等非法添加物质的行为,进一步用“实力”辟谣。
青岛
启动全链条立体式治谣模式
2017年5月22日下午,有网民拍摄并发布了青岛市市南区费县路一家蛋糕店售卖的肉松蛋糕中洗出棉花的视频,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2017年5月30日,青岛警方即对造谣者王某、黄某依法行政拘留5日。由于监管部门及时介入、依法作为,整个“棉花肉松”舆情事件顺利平息。
2017年5月22日下午15:31,市南区食品药品监管局接到群众举报,称费县路一家蛋糕店经营的肉松蛋糕含有类似棉花的物质。管辖该地区的八大峡食品药品监管所所长曹全胜和执法人员张钟源、仉婷立即到达现场,并迅速查清涉事单位经营资质、进货渠道、涉事蛋糕制作工艺等情况,依法对现场蛋糕类食品进行下架封存,同时联系第三方检测机构组织现场抽验。
当天下午,市南区局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立即安排相关工作人员开展事件处置和媒体应对工作。当天19:37,市南区对外宣传办通过市南区政务微博通报现场调查和依法处置情况,及时回应公众关注,有效防止舆情进一步发酵。
2017年5月26日,第三方检测机构出具了检验结论,证实网传视频消息不实。市南区局与区外宣办紧密配合,邀请当地媒体对检验结论进行报道,并邀请检验机构负责人对检验结论进行科学解读。随后,中央电视台等多家权威媒体对此事件进行了全面报道,及时向公众澄清了事实。
为防止类似舆情再次发生,市南区局组织各食品药品监管所同时行动,对市场上在售的肉松蛋糕等食品进行了排查、抽检,并通过媒体同步公布抽检情况。
2017年5月30日,编造发布“棉花肉松”食品谣言的两名违法嫌疑人被公安部门行政拘留5日。
短短一周时间,谣言即被粉碎,*终的处置结果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实践表明,治理网络谣言,既要有宣传部门的介入指导,也要有职能部门的担当作为;既要有公安机关的雷霆之势,也要有专业机构的技术支撑;既要有新闻媒体的监督、科学报道,还要有广大群众的积*参与、理性思考,只有共同努力,才能营造风清气正的舆论空间。
武汉
“康康姐”轻松幽默获信任
入夏以后,湖北武汉的小龙虾市场就热闹起来,各种关于小龙虾的谣言也迅速在网络上蔓延。但是武汉市民对这些网络谣言早已有了免疫力,因为武汉市食品药品监管局有一位科普达人“康康姐”(武汉市局科普团队打造的虚拟形象,能以*轻松、*接地气的方式辟谣——当“导游”,做视频,说方言,写小说,犀利幽默的“康康姐”获得了消费者的信任和喜爱。
变身“导游” 逛龙虾养殖基地
今年3月初,市场上刚刚开始出售小龙虾,网络上就传出了“小龙虾提早上市是打了激素”的谣言。“康康姐”决定“先下手为强”,在此谣言扩大影响之前,变身“导游”实地探访小龙虾养殖基地,并在武汉市局微信公众号上,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晒”出探访的过程。通过这个方式,消费者对小龙虾的养殖有了深入的了解:小龙虾养殖基地采取清水饲料养殖,不存在污染问题;小龙虾在激素水中无法存活,打针更是会让它们立刻送命;提早上市的小龙虾是养殖户们打捞上来的越冬小龙虾,是“存货”而非催熟的新苗。
方言辟谣 怒怼造谣者
除了探访小龙虾养殖基地以外,“康康姐”还录制了武汉话版的辟谣视频,用方言聊天的方式“笑骂”造谣者。比如,针对小龙虾是变异品种的谣言,“康康姐”幽默地表示:“来,跟到康康姐一起晃一晃脑壳,有没有听到海浪的声音?”这种接地气的语言方式让消费者听过也会忍不住笑起来,笑过以后会对谣言不合逻辑的地方进行反思,*终让谣言不攻自破。
自2015年8月以来,“康康姐”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了上百次的辟谣行动,除了变身“导游”、犀利“笑骂”以外,“康康姐”还尝试用写小说、举行“谣言小问答”有奖答题活动等方式破解食品谣言治理难题。用更灵活、接地气的方式辟谣,“康康姐”将不懈打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