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天津市自2015年全域创建国家 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以来,严格落实“四有两责”,创新 监管方式,强化技术支撑,提升监管效能,着力构建社会共治格局,全市食品安全得到大幅提升。从本期开始,我们将推出3篇“食安天津”系列报道,全面介绍天津市在食品安全工作方面的新手段、新方法、新成绩。敬请关注。
天津市市场和质量 监督 管理委员会以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为抓手,紧紧围绕“四有两责”,着力构建防控严密、执行高效的监管体系。近日,记者在天津市各区采访调研时发现,天津市利用创新手段,在治理“三小”、“网格化”监管等方面做出了实打实的成绩。
“三小”治理有新意
冬日的早上,天津市津南区渌水道海天路口处,7辆早餐车整齐有序地排列在规定区域内。每辆早餐车都配备食品操作台、灶头和封闭式垃圾桶等,经营商户穿戴统一的工作服和帽子,正在向过往的市民销售大饼夹鸡排、烧饼里脊等早餐。“以前,我们自己经营早餐摊,经常躲着监管人。现在,我们有备案证,统一划定了经营地点,放心做生意,别提多踏实了!”卖山东大煎饼的年轻夫妻高兴地说。
津南区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陈文帅介绍:“我们对辖区内的食品摊贩全面实施登记备案管理,对符合规定的早餐车摊贩发放食品摊贩备案证明,并对他们进行食品安全培训。”
早餐摊贩的监管工作,是天津市治理“三小”工作的重要部分。据悉,《天津市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监督管理办法》已于2016年11月1日起正式施行,其配套法规《天津市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督管理实施细则》和《天津市食品摊贩监督管理实施细则》已经印发。该管理办法与配套法规明确,鼓励食品生产小作坊入区经营,不断改善生产经营条件;对食品摊贩登记备案、纳入监管范围。截至目前,天津市已对16876户食品摊贩进行备案登记,中心城区共摆放早餐车1427辆。
网格监管有层次
2015年,天津市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650亿元,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9%,获证食品生产企业平均产值位居全国**。为保障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安全,天津市密织监管网络,采取“网格化”监管手段,打通基层监管“*后一公里”。
“按照‘一街镇一所’的标准,全市在各街道乡镇以及五大农贸批发市场,组建了244个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所。将辖区划分成网格,由执法人员分组监管,开展日常巡查,加强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管理。”天津市市场监管委副主任何福介绍,天津市按照“每个村居至少2名协管员”的标准配备了10378名食品安全村居协管员,负责隐患排查、信息报告等工作,实现监管关口前移、重心下移。
检查整治有力度
据天津市食安办食品安全总监崔洪涛介绍,2016年5月~11月,天津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为期7个月的食品药品安全大检查,覆盖食用农产品种植养殖、食品生产、食品销售、餐饮经营等九大领域。大检查中,对6056个问题进行了集中处理,其中停业整顿857户,依法取缔1242户,查扣违法食品38815千克。2017年,开展了食品药品安全清理清查专项整治,截至9月底,共端掉“黑窝点、黑工厂、黑作坊”565家,依法取缔2901家,停业整顿896家,立案查处982件,案件移交73件,罚款2056万元。
截至目前,通过政府采购公开招标,包括天津市产品质量监督检测技术研究院在内的8家检验检测机构共开展食品安全***抽检6112批次,其中不合格61批次,抽检合格率达99.00%;市级抽检7134批次,合格率达98.4%;区级抽检3594批次,合格率达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