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的“粮食”缺营养 偷减养分已成化肥造假中最突出的违法行为

百检网 2021-11-15

    粮食的“粮食”缺营养

    偷减养分已成化肥造假中*突出的违法行为

    □  本报记者  何 可

    310个化肥质量违法线索,几乎全部涉及偷减有效养分;更有甚者,化肥产品的单一养分(如磷、钾含量为零。近日,质检总局执法督查司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偷减养分已成为近年来化肥造假中*突出的违法行为。

    据统计,截至2014年6月,质检总局共查办化肥案件6917起,涉案货值3.09亿元。在质检总局直接指挥的4次化肥执法打假集中行动中,几乎全部涉及偷减有效养分。其中,2012年9省化肥执法打假集中行动查处的35起案件,就有32起案件涉及偷减产品有效养分。近年来南方部分省份出现的“药肥”产品,大部分产品中氮、磷、钾的有效成分含量较低。这实际上属于钻法律法规和标准的漏洞,以“药肥”产品的名义变相偷减化肥产品有效养分含量。

    化肥作为粮食的“粮食”,养分不足不仅导致粮食减产,造成农民经济损失,还严重影响正规企业的合法经营,扰乱化肥市场秩序,影响化肥行业健康发展。

    上述负责人告诉记者,几年来的农资打假工作发现,偷减养分已成为近年来化肥造假*突出的违法行为。每吨化肥偷减一个百分点的养分,就能节省50元左右的成本。利益驱动使得“大厂小偷,小厂大偷”的情况已成为复混肥行业的一个“潜规则”。针对这一情况,从2012年开始,质检总局以打击化肥产品偷减有效养分为重点,以“农资打假下乡”为形式,组织开展“质检利剑”行动农资打假战役。

    据介绍,从这几年的化肥执法打假情况看,小企业因其规模小、隐蔽性强、产品货值小、违法成本低,故产品偷减有效养分含量较大;大中型企业通常打擦边球,偷减1~2个百分点左右的含量,以减少含量或以低价养分代替高价养分进行市场恶性竞争,获得更高利润。随着复混肥利润空间的不断降低,部分经销商在造假者高额利润引诱下开始知假卖假,更有甚者自己设计商标,从小厂家进行灌装,或者与生产厂家签署违法合同,故意购买缺少含量的产品,高价售出,牟取不法利益。在区域上,湖北、河南、安徽、河北、山东、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农业大省生产企业违法偷减化肥产品有效养分含量问题较为突出,问题不容忽视。

    据悉,下一步,质检部门将持续打击偷减化肥产品有效养分违法行为,深入揭露和严厉打击各类通过行业潜规则坑农害农的违法行为。

    《中国质量报》

百检能给您带来哪些改变?

1、检测行业全覆盖,满足不同的检测;

2、实验室全覆盖,就近分配本地化检测;

3、工程师一对一服务,让检测更精准;

4、免费初检,初检不收取检测费用;

5、自助下单 快递免费上门取样;

6、周期短,费用低,服务周到;

7、拥有CMA、CNAS、CAL等权威资质;

8、检测报告权威有效、中国通用;

客户案例展示

  • 上海朗波王服饰有限公司
  • 浙江圣达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天津市长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上海纽特丝纺织品有限公司
  • 无锡露米娅纺织有限公司
  • 东方电气风电(凉山)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