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苏州某企业向苏丹
检验
该企业终于拿出了目前相应的产品检验标准和测试条件要求,在确立依据项目和检验项目后,发现了几个不合格项,通过整改后,该产品顺利出口。
出口法检目录调整后,微观方面的商品检验越来越少。在这种形势下,更重要的是宏观监管能力的提升,那么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提升我们的宏观监管能力呢?
培养制造商的质量主体意识。由于产品是制造商制造出来的,制造商对质量负有直接的主体责任。要提升出口产品质量,一方面企业要树立质量主体意识,要从思想上重视质量;另一方面要提升质量管理水平,从流程上、细节上控制好产品的质量,降低不良率。案例中制造商为了图方便省事,自信地认为与进口商签署质量条款中无需对事关产品性能的基本参数进行检测。这是缺乏质量意识的体现,企业这样做诚然可以方便出口,但是这个出口产品是双边政府协议产品,必须通过相关标准的检验。出口苏丹的产品质量好坏,不仅关乎企业自身的利益,更加关乎中国制造的声誉。因此,制造商有必要提高对出口产品质量的重视程度,主动接受法定检验,这样才能持续地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提升把关技能才能更好地履行政府部门的监管职责。提升宏观管理能力需从微观入手,在学习中掌握技能,在工作中识别真伪,检验人员应该在对产品检验前,要对本产品或与之相关的产品有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学习了解产品的工作原理、基本结构、性能特点和安全环保卫生要求,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去发现产品的缺陷和不合格情况。
中国现在是制造大国,还不是制造强国,中国制造要走出去,还有很多的路要走,保证产品质量是重中之重,一方面离不开企业对产品质量的不懈追求,另一方面也离不开检验检疫部门的严格把关。对于肩负监管职责的检验检疫部门来说,只有不断提高宏观监管能力,建设法规标准体系、质量监管体系,培育先进质量文化,营造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帮助和督促企业不断提升产品品质,树立起质量意识,才能早日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