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纸轴棉棒所产生的废料。
市食药监局联合多部门开展
本报讯(记者 林蓁近日,本报报道了一位市民从流动
9月7日,记者跟随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调查人员,在市区利鸿基靠近海安服装专业批发市场一侧,找到涉嫌售卖掺杂大米的小贩。 据了解,该小贩姓陈,是澄海区溪南镇人,今年52岁,长期在该路段摆地摊,以售卖茶叶为主。在卖茶叶过程中,她曾向一些熟客透露自己的二伯在乡下碾米,所碾的大米都是村民自己种植的,包括蔡女士在内的不少熟客也曾托她买些新米。蔡女士向该小贩购买大米已有约半年时间了,之前食用一直未发现异常情况。*近一次向该小贩购买大米的时间是8月28日,当时买了10公斤,每公斤7元,这些大米正是小贩从乡下的二伯那里带来的。蔡女士将大米买回家后,跟往常一样烹饪食用,一开始并未发现异常,直至近日,才在食用过程中发现米饭中有一些形似大米的不明物质,她将袋中剩余的大米倒入米缸中,也发现大米中掺杂有奇怪硬粒,外形与正常大米类似,但比正常大米偏长,仔细看肉眼可以区分。至此,一家人已吃掉了这袋米的一半。蔡女士留下小部分掺杂有“纸粒”的大米作为保留证据,然后携带剩下的大米找小贩讨说法时,该小贩表示并不知情,并换了7.5公斤大米给蔡女士,还补了差价。这袋米则由该小贩带回家,并将大米中掺杂的“纸粒”挑出来后,自己继续食用。期间,蔡女士一家和小贩并未出现身体不适症状。接受调查时,小贩承认这袋掺杂有纸粒的大米确实是她所销售的,但她表示不清楚报道中这些“纸米”为何会掺杂在大米中,也不清楚这些“纸粒”的来源及用途,之前也没有接到其它购买者的相关反映。
为了查清“掺纸粒大米”的来源,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各相关部门,迅速组织人力赶往澄海区溪南镇下岱美村,对该小贩的二伯陈某进行调查。在碾米小作坊内,调查人员经搜查并未发现疑似“掺纸粒大米”的相关物件,也没有发现可以生产“掺纸粒大米”的原料和设备。陈某向调查人员反映,他所碾的大米没有掺杂异物,当天其一共碾了35公斤大米,除卖给蔡女士10公斤外,其余的25公斤大米分别卖给同村两名村民,均未发现有存在类似“纸粒”。卖给蔡女士这袋大米中掺杂的“纸粒”,应该是自己买来装米的“二手袋”中残留下来的,“二手袋”都是他向溪南镇一编织袋售卖人员购买的。调查人员随即对编织袋售卖人员进行调查,并对现场所有的编织袋进行残留物检测,并未发现疑似“纸粒”的相关物件。根据编织袋销售人员口述,他所收购的二手编织袋来源较为复杂,大部分是一些拾荒人员卖给他的,而对于“大米掺纸粒”的情况他表示一无所知。
大米中的“纸粒”究竟是什么物品?市食品药品监管局经过多方走访调查,*终经确认,“纸粒”是纸轴棉棒生产厂家在生产过程中,将棉签的纸轴两端切掉后所产生的废料。可能是装过纸轴棉棒废料的编织袋残留带入。目前基本可以确认,“纸粒”仅出现在该袋大米中,属*个别案例,“大米掺纸粒”纯属一场虚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