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
理性对待进口食品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教授孙宝国告诉记者,由于历史发展不同,各国食品添加剂限量和标准都不同,于是出现我国与外国食品标准不对等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在食品添加剂方面,一些进口食品含有没有被中国政府批准使用、国外已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以进口巧克力为例,进口巧克力中存在我国不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但出于消费者喜爱的原因,目前进出口管理部门没有叫停这些产品。这就产生了矛盾。”
据了解,我国对食品添加剂的生产是前置许可制,这也就意味着不在我国批准的品种是不能够用于生产的,但是在出口商品中却又要用到。因此相关企业呼吁正在新修订的《
在兽药使用上,各国对瘦肉精的使用标准也不同。孙宝国说:“美国、加拿大、新西兰等许多国家允许在动物饲料中添加第二代瘦肉精莱克多巴胺,但在我国是不允许使用的。美国等国家对第二代瘦肉精不但在猪饲料当中可以添加,牛饲料当中也可以添加。”因此在我国进口肉类中允许有瘦肉精残留。
孙宝国表示,中国不允许在饲料中添加瘦肉精符合中国的国情,一方面是因为大多数生猪是农家自养,休药期难以控制监管。另一方面是中国人饮食习惯,喜欢吃动物的内脏,而瘦肉精主要在肝脏累积。依据风险判断,中国现阶段禁止使用瘦肉精是很有必要的,但这也导致我国与一些国家肉类安全标准不一致。
在有毒有害物质指标控制的问题上,中外标准也不一样,如龙舌兰酒的甲醛、大米中的镉含量。孙宝国指出:“按照我国酒的国家标准,龙舌兰酒当中甲醛的含量是超标的,国家允许进口,是因为做过风险评估和暴露量分析。”同样,我国大米重金属镉的限量是0.2ppM,国际标准是0.4ppM,如果进口大米或者大米制品中镉的限量超过了我们国家的标准,我们又存在该如何监管的问题。
孙宝国还谈到蓝莓酒,蓝莓酒在我国的产量很小,大部分是进口,那么是不是可以允许蓝莓酒中一些有毒有害物质限量再高些?反过来讲,如果中国的蓝莓酒出口到别的国家,且出口量很小,别的国家是否会为此单独设一个标准?
孙宝国说,食品安全是全球性问题,从相关案例我们看到,进口食品并不一定比国产食品更安全,我们应根据风险控制去分析,理性对待进口食品。
专家肩负更多责任
面对经常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国家质检总局国际检验检疫中心标准与技术法规研究中心焦阳认为,食品进出口已经成为全球贸易的一部分,不可能规避它,这就要求科学家应承担更多责任,澄清食品安全的不实信息。
他说,由于社交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不实信息可能在一分钟之内就传遍全球,这会*大影响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担心和食品全球贸易。要消除这些不实的消息,就必须做出全面的科学解释,而且还要深入浅出,用公众能够理解的语言。不实消息的来源有些是有意的,有些是无意的。比如,针对小白鼠的一项实验,每天给它喂800瓶含糖精的低糖苏打水,它们肯定会得癌,但对照分析后会发现,致癌的主要原因是它们喝了800瓶的苏打水,而不是因为苏打水里面含的糖精。这种断章取义、以讹传讹的不实信息,会误导消费者。因此专家澄清食品安全的不实信息就非常重要。
“当然,在全球化贸易中,食品质量和安全更需要得到统一的执行、协调,以促进食品贸易的发展。”焦阳强调。
电商成进口食品主力军
受多种因素影响,近几年进口食品量大增。据1号店质控防损部总监张晓东向记者介绍,2013年,1号店的乳制品进口量达到了179.7万吨,共计71.8亿美元,其中1/3的进口乳制品通过1号店平台销售。2014年仅9月份的乳制品进口量就达到了14万吨,同比增加了60%,环比增加了11%,而这只是目前进口食品的品项之一,但是由此可以看出中国进口食品迅猛发展的趋势,也可以意识到电商在进口食品渠道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张晓东认为,这一方面体现了中国消费者购买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老百姓对国产食品安全的疑虑。新商业机会使很多之前不做进口食品的厂商纷纷涌入这个市场,其中不乏有些质量不过关的产品滥竽充数,所以国家有关部门应对进口食品安全进行把控。
据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2014年进口抽检报告显示,全国共检出质量安全项目不合格的进口食品345批,其中一些消费者非常熟悉的品牌也在其中。“由于东西方饮食习惯的不同,再加上进口食品要经过漫长的运输过程,因此会增加非常多的风险因素。”张晓东说。
博裕进口贸易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指出,随着越来越多的食品问题的曝光,相关部门必须引导问题企业建立质量安全意识,安全与质量势必要两手抓,对进口食品也不应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