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价下跌,原奶滞销,倒奶杀牛……进入2015年,各地
事实上,“倒奶杀牛”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新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牛奶产量3725万吨,增长5.5%。其中液态奶产量2400万吨,下降0.91%。在全国奶业未出现明显大幅度波动的情况下,为何会出现“倒奶杀牛”现象?中国
多重原因导致“倒奶”
这并不是中国乳业**次出现“倒奶杀牛”现象,但此次“倒奶杀牛”所引发的讨论甚至是争论,却超越了之前的任何一次。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引发此次“倒奶”事件在全国各地上演?
1月21日,在商务部今年**次例行发布会上,“倒奶”事件就成为了热点。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表示,前5年我国乳制品进口一直保持在每年20%以上的增幅,2013年曾经高达37%,但这期间国内仍出现奶源紧张和抢奶现象。据海关统计,2014年进口乳制品增长了17.9%,增幅比上一年明显下降,为什么反而出现“卖奶难”,甚至杀牛倒奶现象?商务部分析,这里面既有乳制品国内外价差比较大,国内企业增加使用进口乳制品的因素,也跟国内乳制品产业整体水平较低、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信心不足有关。
“此次‘倒奶杀牛’与以往相比有所不同:此次倒奶的主力并非散户,而是中小规模养殖户;这次不是奶源过剩而倒奶,原奶的产量并没有增加;还有并不是价格太低倒奶。”行业资深观察人士、乳业专家宋亮告诉中国质量报记者,出现“倒奶”现象的直接原因是乳企库存太高,无法消化更多的原奶;根本原因是我国乳业市场跟国际接轨太快,国际原奶市场变化直接冲击国内市场;深层次原因是我国的乳业养殖模式,乳企和养殖户没有形成直接稳定的商业关系。
国际原奶价格从2014年3月开始下跌,至今跌幅近40%,这导致进口乳品大量进入国内市场。数据显示,我国2014年进口乳品全部折算为原奶,约占全国用奶需求量的1/3。2014年下半年以来,国内鲜奶收购价格从6元/公斤跌至3.9元/公斤。
“我国每年进口许多奶牛,同时又在杀掉更多的奶牛。从2009年起,奶农杀牛卖牛现象就一直没有停止过,每年退出、弃养奶牛的农户均超过10万户,今年又见多个地区的奶农在倒奶、杀牛、卖牛。饲料售价高位不下,人工等养殖成本上升,奶价不稳甚至下跌,乳企压价伤农,过多使用进口奶粉而减少使用本地奶源,以及奶源质量安全还是让人放心不下,消费者对国产奶的消费信心仍未完全恢复,这些都是导致奶农杀牛卖牛的主要原因。”王丁棉说。
发展“质”路在何方
1月8日和11日,农业部两次发布相关通知,表示将通过协调乳品企业增加收购、启动奶业生产监测、加大政策扶持和救助力度,全力以赴处理“卖奶难”、保护奶农利益、稳定奶业生产。政府出面使得倒奶现象暂时得到一定程度地缓解。但存在于中国乳业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绝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从2013年“奶荒”到2014年延续至今的“倒奶”,“过山车”的背后反映出中国乳业还很脆弱的抗风险能力。
“近年,随着乳品进口量越来越大,进口奶粉价格大幅波动,并呈现倒挂趋势,对国内乳品加工和奶牛养殖业冲击明显;由于进口原料质优价廉,企业大量使用,替代国内原奶,引发上下游产业矛盾进一步加深;国内企业加快海外投资布局,从而减少了国内奶源、加工等方面投资。上述三大矛盾,伴随着产业深入调整及外部进口增大,开始进一步激化。希望政府各部门能够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抑制进口过快增长对国内市场造成的冲击。尤其是中小养殖户,他们是未来中国乳业养殖的中坚力量。”宋亮建议,建立奶粉临时储备;提升国内乳品各项生产指标,引导企业尽量使用原奶作为生产原料;通过技术标准,提升进口乳品准入门槛,保障优质乳品进入中国市场等方式,合力推动产业升级。
“当下,应当成立全国奶业发展战略研讨小组(或机构,对中国奶业发展战略负责。”王丁棉建议说,“考虑到消费者对国产奶不放心,建议对现行国家生鲜奶标准及其他奶业相关标准立即做出重新修订,并明确所有定义。实行生鲜奶源收购、使用、登记、备案、公告制度和根据收购使用数量配置免税(如自贸协定零关税配额指标部分或减税进口奶粉指标奖励制度,以此鼓励企业更多地使用国产生鲜奶源,从而拉动促进我国奶牛养殖业的发展。”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