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年诟病
被禁与解禁:发泡餐具艰难重生
■本报记者 张宁
1999年,被国家列入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的淘汰目录,2013年5月1日,正式解禁。
"这是一场科学与反科学的战争。"中国塑料餐具联合办公室主任李沛生这样形容发泡餐具的十四年遭遇。
然而解禁半个月来,发泡餐具却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回归。根据本报记者连日来对北京地区餐饮用品批发市场、大小饭店和市民的采访,绝大多数人对于发泡餐具的印象仍是"不能用"、"不敢用".
"十年前和十年后,同一个事物它本身已经发生了变化。"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秘书长马占峰如是解释被外界指为"前后矛盾"的发改委解禁发泡餐具五大理由。
原中国轻工业信息中心**工程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唐赛珍则告诉本报记者,"塑料并不是白色污染,造成白色污染跟塑料材质本身无关。是管理问题,是人们的环保意识。"
误解、责难
"含有残存苯乙烯单体"、"65℃以上使用时会释放出苯乙烯单体致毒"这成了此前外界指责聚苯乙烯(PS发泡餐具的*有力罪证。
"这其实是个误导。"唐赛珍解释,目前生产的PS树脂中,苯乙烯残 存 量 远 低 于 国 家 标 准 (<5000PPm,因此,正规PS生产厂家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就不可能存在单体含量超标的问题。即使标准内存在微量单体,在生产过程中也会被气化释放排出。
"65℃以上使用时会释放出苯乙烯单体的说法也是毫无科学依据的,因为PS解聚温度需高达280℃以上。"她说。
本报记者查阅相关资料亦获知,美国环保局已将过去被认为属致癌物的苯乙烯从"致癌物"名单中删除。无独有偶,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机构的*新研究结果亦指出,"尚无足够证据证明苯乙烯单体对人类或实验的动物具有致癌性".
尽管前些年,国内也有专家学者对上述问题作出类似的澄清和解释,但都无法完全获得市场的信赖。
"任何产品都具有其特定的使用条件和适用范围,应根据其特性扬长避短,科学使用。"李沛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明,发泡餐具性能上的缺陷主要是不耐高温,因此长期以来一直被用于务工人员的配餐以及一次性快餐业市场。它不适用于微波炉加热、开水蒸煮以及盛放100℃以上的高温食品,但这些并不影响一次性快餐业的正常要求,因为快餐业通常不是小炒,不是刚出锅的饭菜。发泡餐具的软化点为87℃-97℃,所以在80℃以下使用是**安全的。
"发泡餐具只要在正常的生活环境中科学使用,对人体健康是安全的。为了避免消费者误用,建议相关部门今后重视对发泡餐具使用条件和适用范围的科普宣传,同时也建议厂家在产品包装或说明书中标明使用条件和适用范围,正确引导。"
进步
采用氟利昂(CFCs为发泡剂,对大气臭氧层产生破坏作用。这是发泡餐具遭禁的另一大理据。
"近年来我国PS发泡餐具的制造工艺已经改进,不会破坏大气臭氧层。"唐赛珍说,我国一百多条PS发泡片材生产线中,大部分为台资和外资企业,其生产工艺均早已淘汰了CFCs,而采用丁烷发泡剂来替代;小部分国产生产线也通过申请获得了联合国建立的专项多边基金资助进行改造,改用丁烷、戊烷发炮剂替代,目前替代工作早已基本完成。因此破除了PS发泡餐具生产过程会对大气臭氧层造成破坏的问题。
"发泡餐具正规军虽已进步,但是目前一些不法商人钻政策空子,在生产中加入回收废料,以次充好,其产品的确对人体健康不利,甚至有害。"马占峰提醒,"国家早已有明文规定,食品包装材料严禁加入回收废料,发泡餐具较长时间被禁止生产和应用,由此形成了管理层的真空,缺乏监管。"
待解难题
发泡餐具此番解禁并非没有后顾之忧。
曾参与建立发泡餐盒回收系统的北京红军伟业餐饮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红军向本报记者坦言,发泡餐具的回收环节推行并不顺利。
"发泡餐盒的价值很低,成品才四五分钱,真正到了回收的环节一个个捡起来然后再送到工厂去,这个费用太高了,远远超出它本身的那点残留价值了。"
"其实*主要的就是运输问题,一辆5吨的解放卡车,特别是那种垃圾压缩车只能够装300公斤,多数企业都不愿承担这样的运输费用。另外,清洗环节也无法避免造成新的环境问题。"他说。
根据本报记者的采访了解,收集到的废弃发泡餐盒被运送到回收处理厂后,会经过清洗和粉碎重新制成聚苯乙烯颗粒,用于低端的塑料制品原料,但是效益十分有限。
回收利用价值低、后续处理难度大,是此次反对发泡餐盒解禁一方的重要论据,这也是发泡餐具行业下一个待解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