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亟须加强风险控制和标准建设

百检网 2021-11-15

    中国经济网北京4月19日讯(记者 王城 韩肖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和国际食品科技联盟共同举办的,主题为“食品安全风险控制和标准建设”的2013年国际食品安全论坛于4月18-19日在京召开。

    食品安全监管亟须破解标准建设难题

    据主办方之一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教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本次会议将“食品安全风险控制和标准建设”定为主题,主要是针对我国目前食品安全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即作为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的企业的核心问题,即应加强食品安全的风险控制;近期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亟须破解的难题--标准建设。这两项内容既需要严谨、扎实的科学实践,更需要在此基础上各方进行必要论证。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教授表示,论坛已经举办4次,累计邀请了百余位全球食品安全的**专家深入到中国食品安全的前沿,与中国食品安全领域的专家一起,面对每年逐渐深化的食品安全命题,把脉中国食品安全的诸多矛盾和困局,探寻中国式的破解之道。形成的诸多观点已多为政府及行业高度认同,相关政策建议已被采纳实施,许多前瞻性的理念正对中国食品安全的科学化进程产生影响。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王黎明司长在开幕式上指出,2012年我国食品工业依旧保持了高速发展,通过长抓不懈的严格监管和持续不断的努力推进,我国食品安全状况有了很大改观,食品安全管理能力有了很大提升。整体来看,行业发展呈现出六个特点:一是工业生产稳步增长,支柱地位进一步强化。二是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市场供应更加丰富,为老百姓提供了更多更好的食品选择。三是产品质量总体稳定,食品安全水平有所提高。四是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升,科技支撑能力日渐夯实,为行业进一步发展打下了扎实基础。五是骨干企业不断壮大,品牌企业和明星产品加速涌现,行业集中度稳步提升。六是产业布局渐趋合理,区域发展更加协调,中西部的食品工业日益壮大。

    夯实中国食品安全的科学基础

    食品安全由于与消费者的健康息息相关,因此受到全球各界的广泛关注。而如何化解其面临的诸多挑战,无论是在食品供应的量上还是质上,必须依靠科学。正如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陈君石院士在发言中指出,体制改革应该有利于实施“以科学为基础的监管措施”,包括法规、标准以及监管规程的制定等。

    国家卫计委(原卫生部食品安全与卫生监督局苏志局长表示,政府监管的目标就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食品安全法》建立了风险监测、风险评估的管理制度,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取得了大家的共识,而风险评估就是食品安全监管重要的科学手段和科学基础。

    以科学为基础的监管基础则是全社会必须形成针对食品的科学认知。就消费者而言,科学地认识食品安全至关重要。百胜餐饮集团中国事业部资深副总裁裴华庆表示,没有食品科学的进步和食品加工技术的提升就不可能提供安全、充足的食物。他说,纵观整个食品加工技术发展的历史背景,通过食品加工处理而达到食品保存目的已获得全球的公认。技术有益于文明进程,没有它就没有进步。

    风险控制是风险预防的核心

    “食品安全没有零风险,但是必须零容忍”,这是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陈君石院士的名言,本次论坛的众多专家也都强调了食品安全管理的核心是风险控制。

    世界卫生组织资深食品安全专家Peter Ben Embarek博士认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食品安全问题已经突破国界,不同国家的食品安全管理或许有着不同的体制或者历史,但是食品安全监管的核心是风险控制。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驻华办公室副主任Kelli Giiannattasio表示,《美国食品现代化法案》出台的背景非常简单,就是美国的食品安全监管面临着*大的挑战,而整个法案的核心就是控制对美国食品安全产生挑战的风险,这是FDA首次依法获得授权,要求食物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建立全面的、基于科学的预防性风险控制机制。

    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食源性、水源性与环境疾病事务部传播副主任Dana L. Pitts在发言中指出,美国CDC作为**一个跟踪食源性疾病的***机构,以全天候24小时的工作制止和防止突发危害爆发。目前美国CDC已经成为公众疾病与政府机构和食品生产企业食品安全系统之间的重要纽带。她表示,当前公众对政府机构提出了更高要求,而CDC的核心就是通过平常的工作来控制并减少爆发食源性疾病的风险,同时在发生食源性疾病的时候能够及时将危害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避免更大的伤害。

    强化从预防到控制的过程管理

    从风险预防到风险控制,完善主动预防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强调对全产业链过程的有效管控,从而控制食品安全风险,这一理念也得到与会代表的积*响应。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陈君石院士在肯定取消了弊病明显的分段管理体制这一进步的同时,特别指出必须重视监管模式的更新,他强调监管必须放弃“抽样、检测”为主的方式,而应升级为“过程监管”为主。

    爱尔兰食品安全局局长Alan Reilly教授指出,全球食品贸易为消费者带来许多好处,也给监管部门带来新的挑战。尽管食品业应承担起生产安全食品的首要责任,但政府部门应该在国家食品安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爱尔兰过去20年的经验表明,建立从农场到餐桌的综合食品安全控制制度尤为重要。该制度覆盖了包括饲料生产、初级生产、食品加工、贮藏、运输、销售在内的产业链全过程。

    全球食品安全倡议(GFSI政府法规事务工作组主席Joseph A. Scimeca强调,全球食品供应链根本不是直链,而是相当复杂的,动态的,“网状的”的原料、配料和产品流动供应链。这些原料、配料和产品源于全球范围内,跨越边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需要远距离运输。因此必须依靠科学来实现对全球食品供应链的管理和控制。

    艺康全球资深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经理王铁表示,贯穿整个食品供应链的风险控制与预防是至关重要的。就食品安全面临的挑战而言,中国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共性,也有自己的特点。企业作为食品安全领域的践行者,要将食品安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更有效地做好食品安全工作。

    标准建设的关键是把握好量效关系

    食品安全标准是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前提,也是风险交流的科学依据,是执法的前提。注重“量效关系”,关注以风险评估为基础的标准建设也是本届论坛的重要内容。相关专家在“食品安全标准新进展”专题和食品微生物标准及检测方法、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两个培训班上与代表们进行了交流。

    在全球范围内,由致病性微生物导致的食品污染是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由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依然是全球食品安全的一大挑战。科学地运用食品微生物控制技术减少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和经营过程中的微生物危害,从而以先进的检验技术预防微生物污染,已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专家就微生物标准应用的现状及未来、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的微生物采样与检验、食品安全管理中微生物指标与限量的作用、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等内容,并围绕科学运用食品微生物控制技术减少安全危害与食品微生物相关标准与参会人员进行了沟通。此外,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标准一线的专家也对中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制修订程序及工作进展,国际食品法典标准介绍及中国参与的工作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并对食品添加剂使用、营养强化剂使用、预包装营养标签通则、食品中农药残留限量、食品中污染物限量、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等重要基础标准进行了全方位解读。同时,还就食品相关产品安全标准进展、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与规范类标准进展进行了说明。

    要教育消费者形成科学的食品安全认知

    当前在食品安全领域中存在着专家与普通消费者的认知存在*大反差的矛盾,这其中的根源就是消费者与科学家之间存在的“信息真空”.

    美国农业部前副部长任筑山博士说,要促使消费者形成科学的食品安全认知,**的方法似乎只有对消费者进行长期的教育。媒体是教育消费者*强有力的工具。只有在政府和业界公布真实的结果基础上,对消费者进行长期一致的教育,才能赢得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信任。

    韩国成均馆大学毒理学系李炳穆教授在发言中强调,如今消费者的风险认知越来越被认为是监管决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认知可能更多地取决于消费者的情感而非科学性。因此,通过平时的沟通帮助公众建立针对食品安全的科学认知至关重要。

    国际生命科学会(ILSI前主席Michael Ernest Knowles博士表示,对消费者的风险沟通常常以失败告终,往往是因为公众并不了解食品行业正在进行的研究和技术进步,因此不能进行客观讨论。业界应与消费者分享公共资助的研究成果和创新策略,这在欧洲已经开始实行。

    风险交流应表达“科技界共识”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孙宝国教授认为,老百姓对食品安全问题不满意,对国产食品的安全性缺乏信心,造成这种影响的根源是中国目前人人关心食品安全,但并没有形成人人维护食品安全的社会气氛。他强调,在食品安全问题上,需要传递给消费者科学、准确的信息,以免形成误解。他还呼吁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时,尤其是热点问题,非该领域的专家应该慎言。

    由此,对食品安全问题形成“科技界的共识”是十分必要的。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教授表示,通过4届论坛,我们跨行业、跨部门、跨学科地凝聚了中国食品安全领域的***科技阵容,从而汇聚起国内与国际两支由不同学科的优秀专家组成的**专家群体;通过持续的互动与沟通,形成重要的“智库”功能。4次会议逐渐形成的科学积累,*终以“科技界共识”的方式予以表述与传播,有效参与到国家及社会急需的风险评估、标准制订、风险交流与公众科普等工作,成为客观、公正、专业、不可忽视的“第三方力量”,为提升中国食品安全水平,提供了科学基础。它逐渐将科学家长期在一线研发的个人专业积累,凝聚成科技界的整体优势,加大并强化了科技界在食品安全中的整体话语权,汇聚起中国食品科技界的正能量。我们之所以坚定地做这些事,源于中国食品安全对食品科学与生命科学的需求,更源于中国科学家不可推卸的责任与历史使命。她同时也表示,加大科技界话语权的前提是专业、严谨及科学基础。

    论坛期间,为有效将全球食品安全的科学观点和共识传递给大众,在中国科协科普部、调宣部的主持下,还召开了“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多位中外科学家与来自40余家媒体的代表就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风险认知,如何降低食品安全风险,关注农产品和食源性疾病,消费者、监管层、企业、媒体在食品安全中均要承担重要责任等话题进行了沟通。

    相关报道:2013年国际食品安全论坛在北京召开

百检能给您带来哪些改变?

1、检测行业全覆盖,满足不同的检测;

2、实验室全覆盖,就近分配本地化检测;

3、工程师一对一服务,让检测更精准;

4、免费初检,初检不收取检测费用;

5、自助下单 快递免费上门取样;

6、周期短,费用低,服务周到;

7、拥有CMA、CNAS、CAL等权威资质;

8、检测报告权威有效、中国通用;

客户案例展示

  • 上海朗波王服饰有限公司
  • 浙江圣达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天津市长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上海纽特丝纺织品有限公司
  • 无锡露米娅纺织有限公司
  • 东方电气风电(凉山)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