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方便面桶荧光物质超标、张裕葡萄酒农药残留致癌的消息让市场炸开了锅,但随后即被证实为乌龙事件。近年来,这些未经核实便发布的消息正日益充斥着公众的生活,一方面给社会带来了无端的困扰和恐慌,另一方面也给涉事企业和行业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
对此,法律专家、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吴法天在做客中国经济网访谈时指出,社会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容忍度在不断降低,消费者常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觉得吃什么都不安全。专家提醒,虽然食品安全问题长期存在,仍不排除另一种情况,即某些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所导致的不实信息的传播。“这个问题长期存在,企业维权也比较难,除了企业,有时候对整个行业都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我国《
专家指出,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微博时代“人人皆是记者”,网络自由的情况下很难做到对各类信息的严格监管,不光食品安全领域,各个领域的谣言都会滋生。吴法天说,网络信息发布前无法审核,只能在事后追责,散布虚假信息会触犯民法、治安管理法,甚至刑法,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明确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须根据情节轻重,予以拘留和罚款。
随着公众对食品安全领域问题的日益关注,除了政府权威部门发布的食品安全信息和警示外,公众更容易被“民间消息”所吸引,这其中有专家学者的调查性报告及建议,也有行业协会的调查报告。与此同时,也不乏打着维护公众利益的幌子、借似是而非的食品安全信息来谋求自身利益的机构组织。
专家指出,这些机构组织往往“名头很大”,以此“唬住”不明就里的小型企业。吴法天指出,一些机构选择在境外注册却到境内活动,便是打法律擦边球,利用信息的不对称蒙骗不懂行的人。
目前,我国对社会组织的管理法规有《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等,主要用于规范民间组织登记行为,对民间组织的监督管理尚缺乏一定力度和深度。吴法天表示,我国的在发展民间组织方面才刚刚起步,仍需相关法律来规范和引导其发展。
相关话题讨论: